陇南都市网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撒照在山梁上沉寂了一整晚的马家沟村顿时热闹了起来村民们开始了一天的劳作武都区安化镇马家沟村距中心镇区有6公里全村辖三个社,有户人这里,抬头是山,转身还是山年8月7日晚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暴洪使得马家沟遭受重创灾后的马家沟没有一蹶不振当地干群凝聚合力昔日不知名的小山村上演了一场“三上三下”的精彩好戏群众满怀信心步入新的生活
01
“山上住平房,山下住楼房”
走进马家沟村,远远望去,“山上住平房,山下住楼房”八个大字标语格外醒目。“当时暴洪造成了户村民受灾,受灾户基本上都是居住在河道两侧的村民,而这些人家的房屋大多数都是土木结构的老房子。”村主任马早儿回忆。灾害发生后,当地党委、政府立即成立专项工作组开展灾后安置、恢复重建工作,同时,村上也进行了如火如荼的生产自救。安化镇党委书记杨进宝介绍,当时洪水虽然退了,但受灾区域内已不再适合建房,考虑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决定对82户受灾的群众进行易地搬迁。几年过去了,受灾群众有没有住到新房?记者采访时来到镇上的搬迁点,看到新修的安置楼已经完全建好,群众已经全部入住。▲位于安化镇的马家沟村易地搬迁安置点“新房子不仅宽敞、采光、通风,而且配套设施比较齐全。”67岁的马进全今年6月份搬进了新居,并在小区内应聘到了一份保安工作,他感叹道,自己从山里的平房搬到了城市的高楼,生活质量也提高了不少,看病就医、孩子读书上学方便多了!马进全告诉记者,以前在镇上租房子供孩子读书时,每年房租要好几千元,搬到新房子后,不仅省了这笔开支,还可以在家门口打工挣钱。虽然搬到了镇上,但农民的根还扎在黄土地里,考虑到部分村民搬迁到镇上后,还要回村进行农业生产,于是镇里又协调项目,为搬迁户修建了生产周转用房。据了解,马家沟生产周转用房建设项目是由青岛西海岸新区援建,规划用地约15亩,总面积为.32平方米,户均面积为25.92平方米,可解决46户搬迁群众回村务农临时居住问题,并配套了供排水、停车位、公厕等设施。▲马家沟村生产周转用房“我们回村务农可以住在生产周转用房里,太方便了!这次收拾一下庄稼还要赶紧回去照看上学的孙子呢!”马社儿说道。在实施易地搬迁受灾户的同时,马家沟村建设的脚步也没有放慢过,通过拆危治乱,对一些闲置废弃的危房、老旧房、“空心房”、废弃的草房圈舍进行了彻底清理,全村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改善。02
“树上种花椒,树下栽辣椒”
“当时,全村多亩花椒树连地带树被冲走了,群众家里刚刚采摘来的1万多斤鲜椒还没来得及晒干,也被冲走了……”回想起暴洪灾害给庄稼带来的损失,村支部书记马二斤的心情依然沉重。“一盘棋”“一股劲”“一条心”!在各级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马家沟村抓住灾后重建和易地搬迁机遇,把建设的重心放在了产业重建和发展上。▲资料图片花椒,在马家沟人眼里是个稳妥的致富产业。但过去,马家沟人都是散种,且树龄短、病虫害多、产量少、效益低。年,趁着东西扶贫协作的发展东风,马家沟村成为陇南探索“双椒套种”、发展“麻辣”产业的试点之一。“我在花椒地里套种了新品种辣椒,苗子和地膜是镇上统一免费提供的。”马六十娃说,别看椒粒小,可经济效益高,今年自家采摘花椒多斤,收入5万多元。“除了卖‘树上花椒’外,多了‘树下辣椒’的收入,没费多少工夫,老百姓收入便一下子提高了!”杨进宝介绍,村民入股青岛富民公司和附近渔场,每年还可以分红。▲资料图片目前,全村共发展花椒产业亩,产值.2万元;栽植新品种辣椒亩。“这可是村里的‘铁杆庄稼’,我们都精心得很。”马早儿说。而当村里老一辈人经营着这片黄土地,畅想着来年盛夏漫山遍野的花椒树硕果满枝时,马家沟的年轻人已经开始踏上外出务工之路。30多岁的田元朝便是其中的一员,几年前,他跟着师傅在国外干打隧道的活,从打零工、当小工开始,发展到现在,他已成为了一名劳务经纪人,不仅自己挣了“大钱”,还带着全村多人的打隧道团队去厄瓜多尔、巴基斯坦等国家务工致富。▲安化镇子文制衣扶贫车间与此同时,安化镇针对部分群众既无致富技能,又无法外出务工这一突出问题,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把生产车间延伸到村镇,积极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扶贫车间”,包括马家沟村在内的贫困群众实现了就近就业、稳定脱贫增收。“干得好一点,每人一年挣十几万不成问题!”“我们村里人去城里买房,包里背的都是现金!”说起务工给全村带来的可观收入,马二斤自豪地介绍。03
“水上有景观,堤下有‘保险’”
马家沟村位于两山中间的狭长谷地,三个社的群众依水而居,在沟畔两侧建房,地势较为陡峭、地质条件复杂的河沟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几年前的暴洪灾害中,这条河沟便是全村威胁财产人口最多的地质灾害隐患区域,灾害危害程度最为严重。▲马家沟灾害综合治理项目为保护地质灾害区域内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马家沟灾害综合治理项目被列入《陇南“8·7”暴洪泥石流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总投资为0万元,主要工程为米排导堤和2座拦挡坝,于年底全面启动,并已全面完工。近日,记者前往这一现场采访时看到,原来的满目疮痍,已经被坚固的排导堤代替,两侧是平整的人行步道,中间的水景观设计合理美观。沿着排导堤一直走向尽头是两个拦挡坝,为这里的安全增加了两道“保险锁”。周边的空地上,成片绿化的草坪让人仿佛置身于公园。▲马家沟灾害综合治理项目在实施河道治理项目的同时,马家沟村还硬化了通社道路,新建了便民桥、村级组织活动室、健身活动广场,并绿化0余平方米空地,加强了环境卫生整治,提升了村容村貌,暴洪灾害带来的创伤显然已被抚平。如今的马家沟村焕发着勃勃生机,放眼望去,一条条通村公路纵横交错。“村里和镇上一样,小汽车也能开到门上,村民们对现在的生活环境满意度很高,精神状态都不一样了。”马二斤说。▲村民在广场休闲健身马家沟村气候凉爽,一到夏日更是消暑纳凉的好地方,特别是村后山上有个当地著名的溶洞景观“黄爷洞”。据介绍,下一步,当地将依托这一独特自然资源优势,进一步打造水景观、进行绿化美化等,对全村进行升级改造,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根据治理规划,将灾害治理、项目建设、生态修复、基础设施配套有机结合起来,我们要将马家沟村打造为集文化、旅游、休闲、健身于一体,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的宜居、宜游地质灾害综合治理示范区。”杨进宝介绍,综合治理后,将实现当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穷貌换新颜
幸福满心田
马家沟村
前景可待,未来可期
老资料+连日的降雨,使马家沟的河水快速上涨,这让村支部书记马二斤寝食难安。自打进入雨季,马二斤就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他时刻观察着降雨给村子可能带来的险情,这让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的他身体有点吃不消。
马二斤:这段时间雨就没停过,我每天都要到村子容易出现险情的地方去查看,感觉到自己不放心。这关乎几百户甚至上千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来不得一点马虎。我感觉到自己肩上的压力很大,责任也大得很,我经过查看后心上才能感觉到踏实。
雨一直下着,丝毫没有减弱的迹象,马二斤绷着的弦更紧了,看着眼前的情景,马二斤的思绪再次回到了一年前那个让他惊心动魄的晚上。
年8月7日晚上,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暴雨袭击了马家沟村,暴雨来势之猛、持续时间之长是几十年未遇到过的。
马二斤:暴雨持续下了一个多小时,仍一直下个不停时,我感觉到这场暴雨不是一般的暴雨,我们平时也没经历过这么大的暴雨。感觉到要出事情,我当机立断,就在村上的预警喇叭上进行宣讲,让群众尽快撤离。
当时的情景让村民马社儿至今记忆犹新。
村民马社儿:我们去年没想到那么大的水,还在家里待着,马书记说水下来了,跑到我家敲门,紧接着就往出跑,出来时水就淹过房了,紧接着房就垮了。
村民马海伟:现在我们想到这个事情都害怕,从没见过这么大的水,多亏我们的书记。
暴雨持续了一夜,马二斤也在暴雨中穿梭了一夜。暴雨引发的洪水冲走了全村25户村民的房屋,但由于撤离及时,全村没有发生一例人员伤亡。马二斤也被评为了“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称号。
转眼,一年时间过去了。眼前这一排排整齐漂亮的新房就快要竣工了,当时的受灾群众很快就能住进新房。但有些受灾群众不愿离开老房子,搬到新房去,这让马二斤很是为难。今天他和村委会的成员又要到村民马万万家去做工作。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劝导,马万万终于在协议书上签了字。马二斤告诉我们,像马万万这样不愿签字的村里还有几户,他们还要到其他几家去做做工作。
为了彻底解决马家河村常年受洪涝灾害袭扰的问题,年3月,在多方的努力下,马家沟河道治理防护工程正式开工建设,马二斤也就越发的忙碌了。这几天不断的下雨,工程不得不停下,但马二斤还是会到工地上转转,看看建好的拦水坝会不会被大水冲毁。
马家沟村距武都区安化中心镇区有6公里,全村辖三个社,有户人。山高沟深,严重制约了马家沟村的发展,这里的人们也一直与贫困抗争着。
张爱爱由于身体一直不好,家里也没什么劳力,一家人只能住在窑洞里艰难度日。年,马二斤垫资八千元拉来了砖、钢筋、水泥,帮助张爱爱一家盖了新房。为了改变张爱爱一家的贫困面貌,马二斤又帮助她家发展花椒、中药材种植,现在日子也一天天好了起来。
张爱爱:马二斤照顾我们给我们支持钱,修房、抓经济、栽花椒树,我们种红芪,现在生活好了,新房住到里面了,什么都好了。
全面了解掌握村里贫困户的致贫原因,根据各贫困户的实际情况,给他们制定脱贫规划,是马二斤的长期工作重心。
村民李荣华老两口都已是70多岁的老人,家里的小儿子又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没有劳力,没有收入,贫困深深压在这一家人的心里,李荣华也一度产生了轻生的念头。马二斤知道后,就把李荣华一家作为自己长期的帮扶对象,给他们树信心,找出路。
李荣华:原来生活也紧张,人也穷,两个七十几的老人,没法生活劳动不了,儿子是精神病,自己的精神也下降的厉害,不想活了,我们大队党支部对我进行帮助,解决了一些生活上的困难,去年也修了新房,现在精神也好了。
马家沟村四面环山,要让全村村民都能尽快脱贫过上好日子,还得靠山,马二斤就动员全村种植花椒、中药材。经过几年的发展全村已发展花椒余亩,中药材余亩,人均增收多元。村上还成立了5家农民合作社,通过“支部+合作社+电商+贫困户”的运行模式,来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如今起伏的山坡已是满目苍翠,一片片、一行行花椒树、中药材生机盎然,一座“绿色银行”已然形成。
马家沟村源茂合作社负责人马早儿:我们成立了合作社,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村民增加经济效益,没有劳力的就地拔草、摘花椒、挖药,一年也能够给各家各户增加一定的效益,能挣个四千到五千元左右。
无论是在田间地头、贫困家庭还是施工现场都能看到马二斤的身影,他总是这样忙碌。在担任马家沟村支部书记的26年时间里,他始终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用自己的脚步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马家沟村也正在马二斤的带领下,一步步迈向富裕。
关键时刻,彰显党员本色。
马二斤在村上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已有三十多年。
时刻把群众冷暖安危挂在心上的真实写照,
更是作为一个合格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图文来源:陇南发布┃图文编辑:编辑:冯丽霞审核:张玮监制:张扬
┃商务合作Tel:
┃转载授权请联系00
找工作找房子相亲上陇南都市网
▼:招聘|求职|租房|转让|顺风车|点阅读原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