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善分享艾灸的28个排病反应,对应2

《扁鹊心书》中说:“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不得长生,亦可得百年寿。”艾灸作为一种纯天然的养生调理方法,能够温经散寒、防病保健,受到古往今来民众的喜爱与推崇。

但是,在艾灸过程中,身体可能也会出现一些反应和不适,如浑身发热、出汗、上火、吐痰涎、腹痛、腹泻等现象,有的时候还会出现病不仅未愈,反而加重的情况,让自己和家人都觉得恐慌。也有人担心自己是灸过火了,从而终止治疗,甚至服用各种药物,将使艾灸功亏一篑,不能够彻底驱除体内病邪。

什么是排病反应

人体在保健调理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调整反应,这是好现象。说明身体的气血还算旺盛,正气能够被调动起来积极对抗病邪,一般反应越明显调理效果越好;相反地,调理后如果人体没有明显的反应,则说明身体虚弱反应迟钝,那治愈也就会缓慢。在调理过程中所出现的这些反应,就被称为“排病反应”。

为什么会有排病反应

持续的艾灸给身体输入了大量的能量,推动气血快速流动。若体内有明显的淤堵或病变,气血流动就会受到阻力,这样就形成了两个相反的力,即,冲击力和阻滞力,这两种力量都比较大,病变部位不断受到拉锯式的冲击,就会出现明显的反应,如:疼痛、发热、上火、情绪低落、及其它类似病情加重的情况。这个不断“冲击”的过程,就产生了“排病反应”。

在这里要强调一点,艾灸的排病反应是建立在以下前提之上:

第一,所选艾条品质合格。

第二,配穴科学。

第三,手法合理。

在这个基础上,今天我们来讲讲艾灸常见的排病反应。让大家对于自己的灸养日常能够有所感知,从而读懂艾灸。

1.艾灸上火。

热性体质或阴虚体质,艾灸都可能会上火。同时,还有一个可能,就是灸量太大,配穴不合理。

具体是哪种情况,需要大家对照自己分析一下。

艾灸出现上火,建议下次做灸的时候,搭配涌泉穴,足三里穴,太溪穴等这几个穴位,引火下行,引火归元,改善艾灸上火。

2.艾灸太烫了。

艾灸时,皮肤烫灼感很明显,有这几个可能原因。

第一,艾条为新艾,建议换陈艾来做灸。

第二,说明艾灸部位气血淤堵严重,艾热的穿透力受阻。建议在做艾灸前先做疏通,比如拍打,让气血疏通一下再灸,就没那么烫了。

而艾灸手法建议以回旋为主,坚持多做几次,气血疏通之后,烫感就会减轻。

3.艾灸没有热感。

同样艾条,同样施灸距离,别人都有明显热感,如果你没有,说明你体内寒气重或者气血亏虚严重。这种情况,就要加大灸量,增加艾灸频率。

4.艾灸冒冷汗。

能出汗,说明体内湿气重,这是好事。出的汗是冷的,说明体内寒气还很重。这种情况,要继续灸,把汗出透把寒气排出来。

5.艾灸皮肤瘙痒。

第一种可能是体表之前就感受风邪一直潜伏在体内,艾灸后正气增强,正气想要排风邪出表,风邪在出表的过程中,会出现瘙痒。

第二种可能是艾灸后气血增强,气血在疏通原来的淤堵,这个过程也会痒。

第三种是皮肤起湿疹或者红疙瘩,同时出现瘙痒,这是因为体内湿气重,艾灸补足正气开始外排湿气,湿气外出就会出现湿疹。

出现以上情况,继续加大灸量做灸,等正气进一步增强邪气外出,这些排病反应就会自然消失。

6.艾灸出现口渴难耐。

平日里就很容易口渴的人,艾灸后会更容易口渴,这是正常的。多喝水,多吃滋阴食物,建议喝酸梅汤来补充体内津液。还可以配太溪,曲池来滋阴。

如果确实是阴虚之人,加了太溪和曲池之后还是口渴严重,建议停灸。

7.艾灸出现酸麻胀痛。

肢体出现酸麻胀痛,实际上就是体内气血状态的外在反应。

酸:气血不足,不能满足正常需求。

麻:气血不能正常通过。

胀:有实邪堵在经络里,往往是体内有多余的湿气堵住了,就会胀。

痛:体内有血瘀,不通则痛。

艾灸后出现酸麻胀痛,说明艾灸的能量在帮助身体疏通,在疏通过程中出现排病反应,这些都是好信号。继续做艾灸就行了,这些身体反应会慢慢消失。

8.艾灸后身体冒凉气。

艾灸后,膝盖冒凉气,肚子冒凉气,颈椎冒凉气,脚底冒凉气。这些都是排病好信号,说明艾灸正在帮你把体内的寒气排出来。

这种情况就要多灸,加大灸量去灸。

9.艾灸时出大汗。

夏天艾灸,正常人都会出大汗。冬天灸,以微微出汗为宜。所以,夏天做艾灸出汗正常,不出汗才不正常。

如果出的是冷汗,说明体内寒湿很重,这时候要多灸,加大灸量。出完大汗之后,有些人会觉得太虚,这是正气不足的表现,可以在艾灸后喝生脉饮来补充正气。

10.艾灸时不出汗。

艾灸不出汗,常见的是下肢腿脚不出汗,有2种可能。

一种原因是下寒,下肢的寒气太重,把体表毛孔都关闭死了,汗出不来。还有一种原因是气血淤堵,下肢的气血淤堵太严重了,汗液出不来。

艾灸不出汗,这是体内淤堵比较严重的信号,要加大灸量。还可以在艾灸前泡脚,按揉疏通经络这些方式。

11.艾灸后,身体出油较多。

艾灸后油腻增多,说明体内血脂高,在艾灸作用下,体内垃圾有机会排到体表来,这是好现象。

这种情况下,继续加大灸量灸,同时建议配上胆俞穴,丰隆穴来降脂化痰。

12.艾灸后,肚子咕咕响或者排气增多或者打嗝。

这是身体浊气外排的信号,是身体正气增强后排异现象,如果出现这种排病反应,继续加大灸量来灸,直到这些反应消失。

13.艾灸后出现腹泻。

这是肠道的正气增强后排寒湿浊气的表现。应该加大灸量去灸,多灸几次把浊气排干净。

14.艾灸后出现月经不调。

女性艾灸后阳气增强,体内阴阳状态重新调整,所以月经周期也会有变化。不用担心,继续保持原来的艾灸方式就可以。

15.艾灸后经量增大。

艾灸后月经量增大,这是排病反应的好信号。阳动冰消,说明你之前体内寒湿堵在下焦排不出来,现在阳气足了,把寒湿瘀血这些病理产物排出来了,经量就大了。

出现这种情况,继续加大灸量做艾灸,把身体的垃圾清理干净月经才会回到正常。

16.艾灸后经量变小。

艾灸后月经量变少,有几种可能原因。

一是灸量太大或者配穴不好,伤了阴分,导致经量变少。这种情况要去调整,如果确实是阴虚体质,应适当减少艾灸。如果是配穴不好,要重新调整配穴。

还有一种可能原因是体内在重新调整月经,不用过分担心,再观察下一次月经情况来调整方案。

一般情况下,如果艾灸后出现月经量少,建议在月经期间艾灸三阴交和足三里这两个保健穴位。

17.艾灸后出现失眠。

灸后失眠大概率和艾灸时间有关系。

晚上艾灸扰动阳气,会出现失眠情况,建议改为白天艾灸,艾灸取穴要有讲究了。

比如配上涌泉+太溪穴+三毛穴,太溪穴滋阴补肾,涌泉穴引火归元,三毛穴安神助眠。

如果在白天灸,取下肢穴位艾灸还是失眠,那很大可能就是阴虚火旺体质,这种情况建议停灸,平时多吃滋阴食物。

18.艾灸后症状加重。

这种情况要慎重处理,认真分析原因。症状加重,可能是好信号,也可能是方向走反了。

比如痛经,艾灸后痛经加重,多半是好信号,说明淤堵点正在疏通,在疏通过程中痛感会加重。

如果艾灸后便秘加重,这种情况可能是坏信号,要去重新调整方案。如果是肠道津亏便秘,停用艾灸用汤药来调会更加合适。

19.艾灸后奢睡乏力。

艾灸后想睡觉,说明艾灸疏通气血的效果明显。这个时候想睡觉,就去睡觉让身体充电。如果乏力,同样道理,可以服用生脉饮。

20.艾灸后打喷嚏,流鼻涕,小便多,大便增多。

灸后出现这些信号,都是令人欣喜的真正意义上的排病反应。

肺里邪气从鼻子里出去,表现为打喷嚏,流鼻涕;

肾里的邪气从小便出去,表现为小便增多;身体里最大的排毒通道是大肠,身体的毒素垃圾从大肠出去,大便就增多。

保持艾灸灸量,把身体的毒素统统排出去,人才会真正健康。

21.艾灸后白带增多。

艾灸补阳之后,阳气会驱赶阴邪,阳气把寒湿从阴道赶出来,就会出现白带增多。这种情况下,建议多做背部督脉的施灸,以升提阳气为主,把阳气升起来,将寒湿蒸发于无形。

另外,还可以配合汤药,比如完带汤来服用,把脾胃补起来,把肝气提起来,从根源上解决女性白带问题。

22.艾灸后皮肤起水泡。

灸后皮肤起水泡,可能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手法不对,皮肤受热不均导致。另一方面也提示体内的水湿很重,水邪从体表而出。

灸后出现水泡,不用慌张。对于一般的小水泡,自然消退就好。

如果水泡很大,可以用一次性毫针从水泡下方边缘刺破,把水放出来,不要把水泡上面的皮弄破了,一两天就好了。

如果是夏天,可以在刺破水泡后再悬灸10分钟,可以起到杀菌作用,防止细菌感染。

23.艾灸后血压升高血压不稳。

艾灸后血压升高,就不敢再继续施灸了,是没有弄明白艾灸祛病的原理。

艾灸后阳气增强,推动气血加速流通,气血流动加快血压会短暂升高,所以在艾灸后可能会出现血压升高,血压不稳这种情况。

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原本体内阴邪太多,阳气又不足,人体只能被动升高血压来保持血液的流动。

用艾灸来扶阳,是主动升高血压来排邪,等到正气扶足到一定程度,把邪气驱赶出去,血管里垃圾清理之后,高血压的问题才能从根而治。

所以,遇到这种情况,继续艾灸保持灸量,建议加上百会穴+涌泉穴把人体最高的地方和最低的地方打通,让这个大循环能流通起来。在配上曲池穴,血压就会慢慢降下来。

24.艾灸后血糖升高。

长期依靠降糖药来控糖的糖尿病人,灸后会很容易出现血糖升高的情况。因为这个原因,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不适合艾灸,那么艾灸后血糖为什么会升高呢?

我们都知道,血糖高是因为体内胰岛素分泌太少,不能化掉各种糖,于是这些糖就沉淀到血管里。而降糖药是把糖降到脚底去了,血液里的糖就相对减少了,这样测出来的血糖就低了。

这也就不难理解,长期吃降糖药控制血糖的人,到最后就成了糖尿病足。到了这个阶段用中医方法也很难治。

而艾灸补阳,阳气足了之后就会把脚底的糖又升起来,这些本来沉淀的糖又升起来重新回到血液,所以血糖会在比较长一段时间内会升高。

那怎么办呢?

如果这个时期,血糖高了就高了,只要身体感觉健康良好,就坚持做艾灸,把脾的运化能力提升之后,糖分被脾运化之后,才能从根上解决糖尿病的问题。

糖尿病人做艾灸,建议把背部的俞穴:脾俞,三焦俞,肾俞这几个俞穴灸透,然后多灸中脘+足三里,慢慢把血糖控制下来。

25.艾灸后出现胃胀胃反酸。

艾灸对于胃病的愈疗,是非常有效果的。通常的胃病选用中脘+足三里这两个傻瓜穴就可以解决掉了。

但是也有些灸友反馈说,在灸这两个穴位后,出现胃胀胃反酸。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那么是病在胆,不在胃。

胆火旺盛,胆火不降的人,胆不降会导致胃不降,胃不降会出现胃胀胃反酸。

这种情况下,如果只是用足三里降胃气,并不能解决胆火的问题,甚至还可能会出现症状加重。

针对这种情况,建议将足三里换成阳陵泉,来清胆热降胆火,从根上解决胆胃不降的问题。

26.多年没见的症状发作

有些人可能以前得过某种疾病,治疗好了,可能很多年都没有犯了,一般都会认为自己已经好了。但有可能病根还没有去除。所以,艾灸一段时间,正气一足,以前的老毛病就犯了,我们也叫“勾病”,这就是艾灸在帮助身体去病根。

这种情况注意休息,加强营养,继续艾灸。

27.灸后发烧

发烧是体内的正气和邪气做斗争的重要表现。几年前大家最熟悉的养生理念就是体温决定生死。小孩子为稚阳之体,所以容易发高烧,随着年龄增长,阳气越来越弱,各种亚健康和疾病症状跟着出现,身体跟邪气做斗争的能力越来越弱,很难出现发烧现象。

根据不同病人采取不同方案:

先天阳气比较充足:人体阳气升发之后,寒邪被驱赶到足太阳膀胱经,表现出来的就是体温升高。

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遇到这种情况通常会选择在膀胱经、督脉进行刮痧或者拔罐的方式,如果选择拔罐就在内侧膀胱经定罐10~15分钟,刮痧一般以出痧为度,如果配合用艾叶泡脚发汗,一次之后,这种热症很快就会退下去了。

阴邪过重:在温度太高、正气不足的情况下,高烧会持续一天以上,高烧持续的时间会相对较长。

应对方案:可以继续艾灸,同时对身体进行辅助干预。

宝宝发烧应对方案:给宝宝多饮用温开水就可以。如果温度达到38.5℃以上,那就一定要配合搓痧或者是吮痧的方法给宝宝泄热,一般会选择大椎、肺俞、身柱穴。

注意事项:在治疗的过程中,控制好体温的同时,尽量不要用清热解毒的药物退烧,以防堵塞邪气祛除的途径。

28.灸花

有些人艾灸完后皮肤会变得红一块,白一块,呈花纹状,这是为什么呢?

解释:艾灸时间太长自然会留下熏烤的印迹,其实这种花斑与体质有重要的关系,有花斑的人多数体内寒湿比较重。应对方案:经常露在外面的皮肤每次灸的时间不要太长,但为了健康,如果湿气比较重,不得不调养身体,每个穴位每天坚持艾灸10~15分钟,坚持下来,一般不会起花斑,而且也能起到非常好的调理效果。

其实,做艾灸最怕就是艾灸后身体没一点反应。身体没反应,往往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灸量没达到,建议换直径更粗的艾条来做。

第二,身体感受力太钝,不能感知到身体的变化。这种人平时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ngxinke.com/nddy/59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