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拾遗中ldquo安化茶

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神农本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即茶);至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到了清代,著名医学家赵学敏著有医药学著作《本草纲目拾遗》,书中讲到了安化茶。当下很多著述中认为书中讲到的“安化茶”是茯茶,到底是茯茶还是其他种类的安化茶呢?《本草纲目拾遗》成书于乾隆三十年(年),其目的是拾《本草纲目》之遗,收录《本草纲目》一书所未载,或已载而未备,或虽备而有误的药物,全书共10卷,分为水、火、土、金、石、草、木、藤、花、果、诸谷、诸蔬、器用、禽、兽、鳞介、虫等18类,载药种,其中《本草纲目》未收载的有种,作者广泛参考了多种文献资料,结合个人采集种植草药的实践知识和临床经验,对种药物进行系统考证和论述,并对《本草纲目》中的一些错误作了订正。此外还收集了较多的民间验方、治法和当时传入的西医药资料。《本草纲目拾遗》卷六“木部”中收录包括安化茶、普洱茶、武夷茶、松萝茶在内各种与茶有关的药物25种,书中关于“安化茶”的介绍:安化茶,出湖南,粗梗大叶,须以水煎,或滚汤冲入壶内,再以火温之,始出味,其色浓黑,味苦中带甘,食之清神和胃。性湿,味苦微甘,下膈气、消滞,去寒。湘潭县志∶茶谱有潭州铁色茶,即安化县茶也,今京师皆称湘潭茶。首先,《本草纲目拾遗》中的“安化茶”不是“茯砖茶”。理由很简单,书中写到茶的形态“粗梗大叶”,证明安化茶是散茶,而茯砖茶是紧压茶。传统的茯砖茶制作因为发花的需要,第一道工序就是将原料(黑毛茶)剁碎。据盛传毅《茯茶史话》记载“过去的加工方法大致是:首先把原料剁碎,并不分新引包和陈包,一律倾在长条形的特大木砧板上,板的两边成对坐着(或跑着),许多簸工双手举起铁刀,反复不停地砍剁茶叶……”。经过砍剁后的茶叶不可能再现“粗梗大叶”的原形。当年因为发花技术的落后,不可能像今天一样能够生产原叶茯砖。另外一方面,从茶的水(汤)色来看,茯砖茶红黄明亮或红黄尚明,而非书中的“浓黑”。茯砖茶主要销往西北,西北少数民族牧民,家家都有煮茯茶的铜壶或铝壶,他们把茯茶掰碎投入壶里水中,搁到火炉上用火熬煮,待茶汁熬出水变色,再渗进鲜奶、奶皮、奶酪伴煮,有的还加进酥油、食盐或白糖,煮成奶茶、酥油茶等让家人或亲朋饮用。茯砖茶不像现在一样用来冲泡清饮,因此,从品饮方式来看,书中所描述的安化茶不是茯砖茶。既然书中的“安化茶”不是“茯砖茶”,那是安化黑茶中的哪种呢?《农报》年刊登的《湖南安化黑茶及其制造法》一文中指出“查安化黑茶之复制,在目前大概可分为陕引、甘引两种,为着市场需要,其复制之手续,亦有繁易之别。而其销场亦不一,如陕引,大多销山西、陕西、宁夏、绥远、察哈尔一带。甘引则须先运往泾阳,成封后,始销售于蒙古、新疆、青海及俄属西北利亚等地。”从这里我们可以得知,《本草纲目拾遗》书中的“安化茶”不是“甘引茶”,而是陕引茶。清乾隆间,也就是《本草纲目拾遗》成书的时候,山西曲沃茶商在安化采办陕引茶时,将原料较嫩的茶叶,就地制成散条尖茶。彭先泽《安化黑茶》一书中指出:陕引茶由茶商在产地收购细嫩茶,运销山西、陕西一带,就叶之细嫩程度,更分为下列各种:1、芽尖:谷雨节前采制之最细最嫩茶叶,专供制“一斤套”之用,以一百零六皮蔑之小雨筛、精筛极细茶叶,制成一斤一篓之黑茶,每六十篓装入一篾制之套箱,西帮客商多于同籍时,作为高贵之赠品。2、白毛尖:即芽尖之一种,亦作为“一斤套”之用,谷雨节前采用之,因叶尖有白色,叶片未展开,宛若雀舌,曰白毛尖,各茶号门首,往往有“雀舌未经三月雨,龙芽先占一枝春”之句,可谓写实。3、天尖:谷雨节后采摘之茶叶,用八十二,八十四,八十六皮蔑之中雨筛筛出踹制而成之陕引大包。4、贡尖:分头黄两种,头黄用六十四皮蔑之粗雨筛、二黄用五十二皮蔑之四筛,筛出踹制而成之陕引大包。5、乡尖:又名门市贡,由四十四皮蔑筛所制成之引茶,销场需要极少,现今多不踹制。6、生尖:不用筛,仅以簸盘拣去大黄叶为“捆尖”之“良子”,所制之陕引大包,多供山西地方销费。7、捆尖:叶片宽,加以蒸及捆焙之人工,使成条形,拣出黄叶,呈乌油色,为生尖之“进供”,可为生尖并堆之用。《湖南安化黑茶及其制造法》指出“齐谷雨所采制之茶,列入上生尖堆,立夏后五、六天所采制之茶,列入生尖堆”,从谷雨后到立夏前后采制的鲜叶原料,能够满足要求一定的成熟度,“梗子撑得船,叶子包得盐”是“粗梗大叶”的真实写照,“生尖的毛茶比较粗老,大多成片状,含梗较多”(陈椽主编的《制茶学》)。捆尖因为叶片粗大张开,在筛拣后,尚需蒸软装入布袋,两人反复滚踩,使片状茶成为粗条或折叠状,由于制造费工,成本高,而销售价格又低,延续到民国后期,已经停止生产。而且,根据彭先泽的定义,捆尖实际上可以并入生尖这一类,它作为生尖“并堆之用”,因此,捆尖自然被淘汰。《茶叶商品学》中写道:生尖,用黑茶压制而成,长方形,每包净重50公斤,色泽铁黑,焦香,滋味浓厚纯和,水色红浓微暗叶底显暗。综上所述,对照《本草纲目拾遗》书中的“安化茶”叙说,我们不难得出该书中“安化茶”就是是指陕引中的生尖的结论。至于安化茶、潭州铁色茶、湘潭茶三者的关系,那是一个需要探讨的茶史课题,简而言之,安化建县以前,安化所产茶属茶潭州铁色茶,安化茶拿到湘潭卖,就叫湘潭茶,与赵学敏同时代的江昱(年~年)《潇湘听雨录》说“湘中产茶,不一其地,安化售茶湘潭,即名湘潭(京师称为湘潭茶),极为行远。邑土产推此为第一”。铁色茶是安化黑茶的雏形,明代前期,参照四川乌茶加以改进,最后形成传统意义上的安化黑茶。安化黑茶散茶中,天尖以下各茶,质量渐粗,都是商品茶,其中生尖产量最多,销量最广。生尖作为安化黑茶“三尖”中的一种,被作为安化黑茶的代表写进《本草纲目拾遗》一书,其独特的魅力,值得我们加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ngxinke.com/nddz/67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