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病医院哪个好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魔都的“小故宫”|海派城市考古新发现
乐游上海
-10-:50
发表于上海
收录于合集#海派城市考古
68个
请大家注意个人防护,不扎堆、不聚集,
做到防疫“三件套”,防护“五还要”。
“这是一座安置在古城楼式建筑内的图书馆,整栋建筑雕梁画栋、重檐歇山、琉璃瓦顶、天花彩画,尽显传统古风古韵,由此赢得了魔都“小故宫”的美誉。而它与旧上海市政府大厦、旧上海市博物馆、和旧上海市体育场等周边建筑共同构成的“江湾历史文化风貌区”,则是上海近代市政难以磨灭的一段历史记忆,也是那一代国人民族自强精神的生动写照。”
▲上海市“建筑可阅读”宣传大使周力说道:如今的杨浦图书馆静谧安详,这里已经是爱书者的乐园。战争的硝烟、人世的变幻,在这里处处能感受得到
01
—
大杨浦里藏了一个“大上海”
▲很多读者来参观杨浦图书馆新馆之前已经做了功课,知道它的雕梁画栋、重楼飞檐,也知道它作为民国建筑在历史长河中的命运
年国庆期间,杨浦图书馆新馆正式修缮完成对外试开放。说是“新馆”,亮点却是年建造的老楼,即原国民政府“大上海计划”中主要建筑之一的上海市立图书馆旧址。该楼“修旧如旧”好几年,始终蒙着神秘的面纱。随着杨浦图书馆新馆的开幕,让市民有机会走进这幢充满历史沧桑的大楼。很快,位于长海路的杨浦图书馆新馆成了上海网红地标。
▲“大上海计划”之三足鼎立航拍照,推测摄于年前。市政府居中,博物馆和图书馆分列东西。“大上海计划”在建造了市政府新厦等政治空间的同时,还刻意建构了“华界”上海最早的文化空间,如博物馆,图书馆,体育场等
上世纪三十年代,旧上海特别市政府遵循孙中山先生“设世界港于上海”的方针,在江湾地区划出亩土地设计城市市政规划,从年编制“大上海计划”到年抗战爆发,8年时间里,由中国建筑师董大酉领衔,做出一座新城的规划,并建成了市政府大楼、博物馆、图书馆和体育场。当年的市立图书馆于年建成,但仅仅过了一年,淞沪会战爆发,相信来这里读过书、借过书的民国市民寥寥无几。抗战结束,它又成为同济中学的校舍,直到年搬迁。
▲上海市图书馆鸟瞰(设计效果图样),外观上所采用的中国古典建筑的样式,形成与“租界”上海所建构的庞大的西式建筑群落的强烈对比
当年的市立图书馆外形类似北京的钟楼,医院内的旧上海市博物馆形成“左鼓右钟”的中国传统建筑格局。同样的建筑如果放在北京,可能只能算普通,但在上海就稀奇了。老上海建筑以西式为主,也以西式为特色。为上海城市风貌定下基调的,多是欧美建筑师。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少数富于中国特色的建筑总是特别吸引人们的眼球,如位于西藏南路的八仙桥青年会大楼、外滩的中国银行大楼等。杨浦图书馆老楼作为“大上海计划”的一部分,自然也是弥足珍贵。
02
—
一代爱国建筑师的梦想,
光荣绽放与悲壮夭折
▲年10月市政府落成时的报刊专版。其建筑方案通过公开征集,但并未完全采用获奖作品,而是博采众家之长后,最终由董大酉设计完成
谈到杨浦图书馆新馆及其前身上海市立图书馆,不得不提的一个人就是董大酉。年,年仅31岁的董大酉从当时的上海市长张群手中接过聘书,他踌躇满志地挑起建设新上海的重任。董大酉年出生于杭州,从北京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毕业后留学美国,先后就读于明尼苏达大学建筑系和哥伦比亚大学美术考古研究院。年他进入美国建筑大师亨利·墨菲(HenryMurphy)的设计事务所工作,年回国后,才华横溢的董大酉很快崭露头角。
▲年在旧上海市政府门前举办的集体婚礼“将租界取而代之”,在美国接受教育的董大酉却怀抱着突破欧美建筑样式的梦想,他要从中国传统建筑中寻找中国现代建筑的新出路。这些建筑的结构配置完全采用西方建筑理念,但在美学上却是中式的。飞檐大顶、梁枋藻井中,饱含了董大酉这代建筑师的爱国之情,用董大酉自己的话来说,那就是“务使其既合现代建筑之趋势,而仍不失为中国原来面目”。
▲杨浦图书馆内的董大酉胸像,“大上海计划”的规划中饱含了董大酉这代建筑师的爱国之情。梁思成在他的《中国建筑史》中则评价董大酉的建筑“能呈现雄伟之气概”
然而一名建筑师的命运是不可能脱离时代背景的。因为建筑经费缺乏,董大酉的“大上海计划”本身就捉襟见肘,很多图纸没有完成,即使完成,在用料上也没有达到他的理想状态。即以市立图书馆而论,因为经费原因,建筑用料和北京的皇家建筑不可同日而语,沙化严重。
▲被日本人炮火损毁的市政府大楼千疮百孔
抗日战争爆发,上海沦陷,市政府、图书馆、体育场、博物馆、医院……有的成了日军的军营、仓库,有的甚至毁于战火。
年以后,董大酉带头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的号召,离开上海奔赴陕西,他最终在年65岁时回到故乡杭州,10年后去世。他曾经设想过西湖的扩建方案,也主持设计了几家宾馆的规划,但有生之年没有落实,直到年以后,杭州旧城改造和西湖景区扩建,董大酉的梦想实现了,但他早已不在人世。
03
—
兜兜转转八十年
终究和书香有缘
▲午后的杨浦图书馆静谧安详,馆方为读者提供了全方位的阅读服务,到周末还有各种活动,这里已经是爱书者的乐园
历史都成为烟云。如今董大酉的价值重新被人们所认识,在他建造的建筑之上,现代人重新规划、修旧如旧,建起了新的图书馆。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熟悉并了解杨浦图书馆新馆和董大酉,有些杨浦的朋友又不免怀念当年平凉路上的杨浦图书馆老馆。要说历史,当然三十年代建造的新馆更悠久。但要说和杨浦读者的感情,恐怕这座五十年代建起来的老馆更深厚。
▲在图书馆的环境里阅读的人们,战争的硝烟、人世的变幻,在这里仿佛无声无息
位于平凉路三星路口的杨浦图书馆老馆,前身为位于海州路的上海市人民图书馆杨浦区阅览室,年和沪东工人文化宫图书馆合并而成。年又和“东宫图书馆”分开,和榆林区图书馆合并,名字仍为杨浦区图书馆。年新大楼落成,八十年代每年接待读者六七十万,是杨浦重要的文化设施。因为杨浦图书馆新馆的建成,平凉路老馆显得有点落寞。沪东工人文化宫、三星路的图书馆,曾是几代杨浦市民的共同回忆。除了新馆和老馆,杨浦图书馆在民星路还有少儿馆,在杨浦区内还有十二座街道图书馆。
新与旧、历史和未来,知识杨浦,终究和书香有缘。
海派寻踪
01
上海市立图书馆
(现杨浦区图书馆新馆)
杨浦区恒仁路号
▲大堂屋顶彩绘按原件复原,透着富丽堂皇的做派
▲新馆二楼大厅的孔雀门是八十多年前的原件,门扇上是两两相对的孔雀造型,上方是一只开屏的孔雀,样式精美,铸铁件全部用铆钉连接
原上海市立图书馆,总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该馆坐西朝东,仿北京钟楼样式建造。该建筑有三大亮点:一是大堂屋顶彩绘,部分彩绘是原件,其他彩绘按原件复制,地板也是80多年前的原件。二是二楼中厅的“孔雀门”,是年的原物,那时候没有焊接,全部依靠铆钉将铁铆在一起,让惊艳的“孔雀”重现人间。三是门楼为歇山二重檐形式,楼顶用明黄琉璃瓦覆盖,附以华丽檐饰,四周平台围以石栏杆,非常气派。历经八十余年,建筑保留完好,经修缮,目前作为杨浦区图书馆新馆对社会开放。
02
旧上海特别市政府
(现上海体育学院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