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马云在外滩金融峰会「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上发表演讲,针对中国当前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3个观点:
1、我们常说要和国际接轨,今天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怎么和未来接轨。
过去为了与国际接轨,而必须弥补“发达国家有,而我们没有的”所谓空白。如今应该思考如何与未来接轨,如何去填补未来的空白,如何填补我们自己的空白。
与金融体系已经运转几十年的欧洲完全不同,中国当下不是金融系统性风险,而是仍缺乏健康金融系统的风险。
欧洲需要巴塞尔协议去解决金融系统过度复杂、老化的“老年病”;
但中国的金融业和其他刚成长起来的发展中国家一样,还是青春少年,还没有成熟的生态体系,没有完完全全的流动起来。
大银行是大江大河和血液的主动脉,但还需要湖泊、需要水塘,需要小溪小河。
2、创新是一定要付出代价,我们这代人一定要有所担当。
为未来、为明天、为下一代去担当。把风险控制为0才是最大的风险。
真正的创新,一定是没有人带路的,一定需要有人担当。
做没有风险的创新,就是扼杀创新,很多时候,把风险控制为零才是最大的风险。
好的创新不怕监管,但是怕昨天的监管——我们不能用管理火车站的办法来管机场,不能用昨天的办法来管未来。
真正的互联网金融:①必须拥有丰富的数据;②必须基于丰富大数据下的风控技术;③必须拥有基于大数据的信用体系。
3、金融的本质是信用。必须改掉现在金融的当铺思想,要依靠信用体系的发展。
今天的银行还是当铺思想,抵押和担保就是当铺,单靠资产抵押的机制,会走向极端。
必须用借助今天的技术能力,用大数据为基础的信用体系来取代当铺思想。
这个信用体系不是建立在IT基础上,不是建立在熟人社会的基础上,必须是建立在大数据的基础上,才能真正让信用等于财富。
“要饭也必须有信用,没有信用,连饭都要不到。”
评价金融体系的唯一标准是普惠,绿色,可持续,背后是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是否起决定性作用。
只有专家和学者结合起来,只有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去创新解决今天和明天的问题,我们需要来自实践的理论,不是来自办公室理论的实践。
最后,马云说道:“今天人类社会到了最最关键的时刻,这场疫情是倒逼人类社会进步的力量,不亚于二战。我们这一代人做这个改革,结果可能是下一代才能看到,我们可能就是负重前行的一代人,但这是历史给我们的机遇,也是给我们的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