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年轻人,慢性肾病离你并不远

每年3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四是“世界肾脏日”。肾脏,是人体的“净水机、滤筛”,可以过滤血液中的废物、排泄代谢产物及多余的水分,生成尿液;它也是“和事佬”,能够调节血液中的钠、钾、钙、镁等电解质平衡及酸碱平衡;它又是“稳压器”,能够分泌肾素、前列腺素、激肽等血管活性激素调节血压;它还是“造血宝”,分泌促红素促进骨髓造血,分泌1-α羟化酶活化维生素D,维护骨健康。

目前我国慢性肾脏病患病人数已经超过了1.5亿人,平均每十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位被慢性肾病所困扰。数据显示,在我国,成年人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高达10.8%,知晓率仅为12.5%,合理治疗率为7.5%,呈典型的一高两低态势:患病率高、知晓率低、治疗率低。医院肾内科收治的慢性肾病患者中,年龄覆盖了30~80岁多个群体,老年人患慢性肾病的较为常见,但是受工作、生活习惯、心理因素的影响,近几年来年轻人也逐渐变成慢性肾病的“主力军”,为此,医院肾内科医生建议:慢性肾病的防治应从年轻人抓起。

慢性肾脏病如何确诊?

发现肾脏病,首先要明确病因、评估病情、有无并发症等,根据病情,制定治疗方案。一般病情评估应遵循以下原则:

●什么病因?

首先要明确病因。是原发于肾脏的疾病比如慢性肾小球肾炎,还是其他疾病引起的肾损害比如糖尿病肾病、高血压性肾脏病、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痛风性肾病等。肾小球肾炎还要明确是IgA肾病、膜性肾病,还是微小病变型肾病等类型。

一些疾病通过血液化验能确诊,许多疾病可能需要肾穿肾组织病理性确诊。同样的蛋白尿,不同的病因,治疗方法是不一样的。

●尿蛋白定量是多少?

根据尿蛋白定量能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而且还能评估治疗效果。

比如说,IgA肾病,如果尿蛋白定量<1g/d,就不需要使用激素,而尿蛋白定量>1g/d,一般要用激素治疗。

●血压多少?

一般来说,有没有高血压是判断肾脏病病情轻重的重要指标,血压也是慢性肾脏病治疗的重要靶目标。

●肾功能如何?

肾功能尤其是血肌酐值是对慢性肾脏病严重程度进行分级的重要指标。比如说,血肌酐>mol/L,或者肾小球滤过率<15ml/min就诊断为尿毒症。

●血红蛋白是多少?

肾脏病有急性和慢性之分,肾衰竭也有急性肾衰和慢性肾衰之别。血红蛋白多少、有没有贫血是鉴别急性肾衰和慢性肾衰的重要指标。

●其他指标如何?

肾脏大小如何?是否有钙磷代谢障碍?是否有水肿、心衰等其他并发症。比如说,肾脏长10cm,皮质1.5cm,如果肾脏缩小,或者肾皮质变薄,则意味着肾脏病的病程较长。

不同分期的慢性肾脏病有哪些症状?

早期患者临床上可能无明显症状,或仅仅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夜尿增多、腰酸等不适,少数患者症状稍严重,会出现恶心、呕吐、轻度贫血、水肿等症状。

中期患者随着病情进展,肾脏损害、临床症状会加重许多,多系统并发症凸显。表现为精神萎靡、肌肉抽搐和抽筋、下肢肿胀、皮肤瘙痒等,还可能伴随消化道出血、胸痛、呼吸急促、高血压等情况。

而最严重的晚期患者,往往会进展为尿毒症等疾病,出现心力衰竭、消化道出血、精神异常、肌无力、感觉神经障碍等情况,多以尿毒症为收治病症,需要定期进行血液透析等,生命体征需在长期治疗下寻求稳定。

哪些是诱发慢性肾脏病的危险因素?

在中国,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占全部人口的半数以上,慢性肾脏病也与人体日常免疫功能障碍相关。

它的主要病因是其他病症带来的附加损伤,例如慢性肾炎、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病毒感染、肾毒性药物损伤、免疫疾病、高龄及机体平衡失调也是慢性肾脏病的高危因素。若患者有肾病遗传家族史,或是确诊过原发性与继发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肾血管疾病等,都将加大引起肾脏疾病的风险。

同时,不良的生活习惯也会加剧疾病的发生,例如:熬夜、饮水少且憋尿。憋尿容易引起尿路结石、感染等问题;饮料中含有色素、防腐剂、添加剂等,容易伤害肾脏。

喜好啤酒、海鲜、烧烤。海鲜和啤酒含有高嘌呤,经常喝啤酒吃海鲜容易导致高尿酸血症,引发肾脏损害,吃得太咸也会增加肾脏负担。吸烟。香烟中含有尼古丁等有害物质,容易导致肾损害。

滥用药物。比如消炎镇痛药、含马兜铃酸的中成药等,滥用药物可能造成肾脏伤害。偏方、保健品,许多所谓的保健品摄入过多,会增加肾脏负担。

肥胖。肥胖的人常伴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以及高尿酸血症,这些都会加重肾脏负担。

剧烈运动。突然剧烈运动可能导致肌肉损伤,肌红蛋白释放增多,堵塞肾小管,严重时可导致急性肾损伤,比如横纹肌溶解症。

如何有效进行慢性肾脏病的防治?

无论什么原因的慢性肾脏病,总的治疗措施概括起来有三点:治疗病因、控制血压和尿蛋白、对症治疗。而慢性肾脏病治疗目标是:延缓肾损害,避免发展到尿毒症。

具体措施包括:

●控制病因,治疗原发病

控制病因,治疗原发病,才能从根本上控制慢性肾脏病的进展。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中,一般来说,IgA肾病,尿蛋白定量>1g/d需要使用激素;膜性肾病、微小病变型肾病等,尿蛋白定量>3.5g/d需要使用激素。

IgA肾病,如果尿蛋白定量>1g/d,而且肾功能受损,还应该在激素的基础上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膜性肾病需要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

紫癜性肾炎的治疗措施与IgA肾病相同。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小血管炎肾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需要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

糖尿病肾病的根本原因是高血糖,所以要严格控制血糖;高血压性肾脏病的根本原因是高血压,所以需要降压;痛风性肾病应该降尿酸等。

●严格控制血压

肾脏受损后大都会出现高血压,称肾性高血压,而高血压又反过来加速肾功能的恶化,血压越高,肾功能的恶化越快。

此外,心、脑血管并发症是慢性肾脏病的第一大死因,其中高血压扮演了“最恶”的角色。而控制血压,是延缓肾功能下降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并且控制血压还可以明显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研究表明,收缩压平均降低20mmHg,尿毒症的风险降低47%,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39%。

最新发布的KDIGO指南,推荐慢性肾脏病患者,无论有没有蛋白尿、无论有没有糖尿病、无论年龄,都应该将收缩压控制在mmHg以下。

●降尿蛋白

蛋白尿本来是肾脏受损的结果,但大量蛋白尿又反过来加重肾损伤。尿蛋白量越大,肾功能的恶化越快。所以,降低尿蛋白,也是慢性肾脏病的核心治疗之一。蛋白尿的控制目标是尿蛋白定量0.3g/d以下。

●严格控制饮食、生活习惯

慢性肾脏病,首先要低盐饮食,严格控制盐的摄入量,每天5g以下或者更低。如果出现肾功能下降,还要低盐低脂优质低蛋白饮食,少量摄入蛋白,摄入牛奶、鸡蛋、精肉等优质蛋白。要多喝水、不憋尿,戒烟酒,保持心情愉快,维持适量运动习惯。

●纠正肾性贫血

肾功能受损后,会出现肾性贫血。贫血本身就能加速肾衰竭,并加重心、脑损害。而纠正肾性贫血,也是遏制肾衰进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治疗措施。慢性肾衰竭患者,血红蛋白的控制目标是~g/L。

●治疗钙磷代谢障碍

肾功能受损后,会出现钙磷代谢障碍,低血钙、高血磷、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引起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血管钙化、动脉狭窄、皮肤瘙痒等症状。轻症患者补充活性钙剂和维生素D可纠正钙磷代谢紊乱;重症患者,还要使用静脉维生素D比如帕立骨化醇,以及拟钙剂和降血磷药思维拉姆、碳酸镧等。

●对症治疗

利尿消肿、纠正酸中毒等。慢性肾脏病水肿会加重心脏负担,诱发心衰,所以要及时利尿消肿。肾功能下降后,代谢废物蓄积会出现代谢性酸中毒,而代谢性酸中毒会加重组织缺氧、诱发高血钾,可能危及生命。所以要及时纠正酸中毒。

●避免滥用药

可以这样说,一部分尿毒症病人可能不是疾病恶化的结果,而是为了治疗肾病或者所谓的“保肾”而滥用药的结果,药物导致的肾损害一直在发生,但常常被忽略。慢性肾脏病人应尽量减少解热止痛药(非甾体类消炎药)、氨基甙类抗菌素、含马兜铃酸和重金属的中药等药物的使用。

●利用肠道排毒作用

大部分代谢废物都通过肾脏排泄,但肾功能下降后,肠道的排毒作用代偿性增加,药用活性炭等吸附剂就是利用这个机理来降肌酐的。此外,一些新研发的药物比如降钾药利倍卓、降钾树脂,降磷药思维拉姆和碳酸镧等,也是利用肠道“排毒”的机制来发挥降钾作用和降磷作用的。

●肾脏替代治疗

如果肾脏病加重,已经发展到终末期肾病(尿毒症)后,还要进行肾脏替代治疗,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肾移植等。

名词解释

什么是慢性肾脏病?

根据美国肾脏病基金会提出的肾脏病诊断标准,肾脏病有两个重要的诊断定义:一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肾脏结构或功能异常(白蛋白尿、尿沉渣异常、肾小管相关病变、组织学检查异常及影像学检查异常)≥3个月;二是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60ml/min),持续时间≥3个月,符合其中一点,就诊断为慢性肾脏病。

慢性肾脏病分几类?

医学上,从肾脏病发病的病因病理角度可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慢性)肾小球肾炎——是我国慢性肾衰、尿毒症患者最常见的发病原因,以血尿、蛋白尿、高血压、水肿为基本表现,可有肾功能减退,我国以IgA肾病最多见;

肾小球肾炎——可细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目前尚未明确病因,继发性肾小球肾炎以糖尿病、高血压肾病最多见;

肾小管间质病变——包括慢性肾盂肾炎、慢性间质性肾炎、慢性尿酸性肾病、药物性肾病、梗阻性肾病;肾血管病变——包括肾动脉瘤、肾动脉栓塞、肾静脉栓塞、肾动静脉瘘;遗传性肾病——多囊肾、Alport综合征、Fabry病等;

混合性及其他类肾病——无明显临床症状,具体表现为血肌酐升高,肾脏缩小。

专家建议

慢性肾脏病的治疗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某几种药物就能治愈或不再复发的,况且长期用药还会带来较多的副作用。所以,对慢性肾脏病的治疗必须制定长期、有针对性的计划,在全面分析肾脏病变性质、程度及预测用药后有可能产生的结果(缓解或减轻症状、无效、有并发症)的基础上掌握好用药指征,才能尽可能的达到治疗预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ngxinke.com/ndcj/101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