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朱岳转变都市生活中国设计公开课演讲

白癜风治疗微信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747.html

详解上海“北外滩第一高楼”设计

SOM为未来建筑提供可持续发展方案

5月29日,中国设计公开课上海站开课

快跟上大咖脚步,一起学设计

朱岳

美国SOM建筑设计事务所技术总监

《白玉兰广场:转变都市生活》

朱岳:大家好,很高兴代表SOM带来上海白玉兰广场的分享,SOM是年成立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在全球50多个国家已经完成了1万多个项目,有很多项目也成为了城市的地标。

其实国外绝大部分事务所只做建筑,但SOM是美国事务所里少有的综合性事务所,是包含建筑、结构、室内、城市规划、机电、市政工程等各方面的专业机构,同时内部还有专门研究可持续发展的部门,工作方式是多个学科、多个专业组合成团队的方式,发挥的是团队结合的力量。

从设计哲学上来讲,我们会更加讲究设计的精美性,还有创新性,让任何一个项目都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和创新形式,还有非常重要的是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每一个建筑都要包含这三种设计哲学。

世界21座最高建筑中7座为SOM设计

SOM设计的超过米的建筑

在全球最高的21座建筑当中,SOM设计了7座,包括纽约自由塔、金茂大厦等等;除此之外,SOM也在全球超过米的超高层建筑中设计了其中的39栋,包含了很多城市的地标建筑,例如金茂塔、南京紫峰大厦、迪拜塔,还有刚刚完成的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等;除此之外,SOM也打造了旧金山机场、图书馆、办公楼,医院和实验室等综合性的建筑。

SOM的城市规划部门有“十大原则”,在做建筑和城市设计时要遵循这十大原则,第一是城市的宜居性,第二是考虑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还有食物,因为70%的碳排放基本都是在农业上,所以食物也变得非常重要,同时还要考虑交通和流动性,如何节约能源,减少废弃物,最后是尊重当地的文化遗产,考虑到当地特点,这样每个国家每个城市的项目都会有各自的特点。

上海黄浦江两岸规划:开放性与公共性

这次要分享的上海白玉兰广场与浦东新区隔江而望,是黄浦江商业的门户,但是SOM最早与上海北外滩项目结缘并不是从建筑项目开始,早在年,SOM就着手打造上海黄浦江两岸的规划,提出了未来上海发展的远景。

SOM关于上海黄浦江两岸规划的彩铅手稿

那时还没有利用电脑制图的高科技,所有的规划图都是一笔一划用彩色铅笔绘制,当时所打造的是综合文化、商业、居住和办公于一体的黄浦江两岸整体规划,整个沿江的规划依据上海重要的历史风貌展开,两边土地需要经济有效的集中利用,滨水区要建设开放空间,这符合了国际大都市的发展,例如芝加哥城市内就有一片非常广阔的千禧公园。

SOM关于上海黄浦江两岸规划的彩铅手稿

同时整个框架当中,我们提出了沿江绿带和城市开放空间的体系,像十六铺码头把这些都联系起来,城市的绿化完全延伸到两边,同时通过地铁等交通走廊达到城市公共交通的连接,对所有的景观带保持整体的可连续性和本身每一个景观带的特点。

SOM关于上海黄浦江两岸规划的彩铅手稿

沿着江两岸要有很多的活动,利用码头和渡轮,把江两岸的生活紧密的连接起来。在土地的利用上也是综合的土地利用的规划,在开放的沿江两岸,一定要强调开放性和公共性。

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都和城市背景离不开关系,整个北外滩项目能够实现也是基于对上海整个沿江规划的把握。随着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上海慢慢变成了现在的面貌,这个也是SOM城市规划师最乐于看到的事——自己的规划能够在几十年漫长的时间里慢慢地实现。

设计灵感:“白玉兰花、豌豆与河川”

北外滩项目包括了主要办公塔楼——米高的白玉兰广场,一个小的塔楼——米高的W酒店,以及九万多平米的商业裙房,还有一个彩虹塔——57米地标性的展览空间,把这么多功能放在一起就将北外滩打造成了一个微型的城市。

白玉兰广场是从上海的市花“白玉兰花”得到的灵感,整个建筑体型慢慢收缩、曲线变化,整个塔顶像玉兰花一样绽放。从上海的各个地标都可以看到白玉兰广场,包括从白玉兰广场也可以看到上海其他地标,这个项目的视线是非常好的。

米高的白玉兰广场办公塔楼并不是正面朝向黄浦江岸,而是扭转了45度,这样两个面都可以看到沿江的景色,使建筑的江景最大化,W酒店则像一个豌豆型的造型,每个房间都可以看到黄浦江,包括彩虹馆。

白玉兰广场办公塔楼放在了所有建筑的最中间,西北角是酒店和塔楼,西边是酒店裙房和配套房,商业展厅在酒店边上,剩下是商业电影院,办公塔楼在中间位置是为了起到一个重点集中的作用,让周边所有的建筑都围绕它来设计。

白玉兰广场最早的商业裙房规划是打造成“河川”的样子,围着河两边可以看到商业的动线,有很多酒店、办公和其他休闲娱乐功能,比如影院,餐饮等,来创造出特别的生活方式——让人在里面时会有不同的相撞和关联,很多生活的场景都通过不同功能的冲撞激发出来,会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

探索一个城市和建筑就像走在一个迷宫中寻宝一样,会发现很多不同的场景,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和突然的惊喜性,白玉兰广场这个项目想要打造的就是这种多种功能的碰撞。

酒店的交通都在西侧,是酒店的宴会厅以及酒店的入口,剩下的车都可以通过坡道下去。行人的流线在整个建筑里面是非常有流动感的,就像河流和河水一样不断地流动;围绕着办公塔楼的是商业的动线,无论是建筑的南侧、北侧或者沿江都可以很方便的抵达,在整个建筑里也有非常好的流动性。

白玉兰方案的设计演进

上海白玉兰广场项目从年开始一直到年,经历了五年的设计时间,上海做这样的地标型建筑,无论是规划局、专家还有上海市民其实对整个建筑都保持着非常大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ngxinke.com/ndcj/110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