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宁,有这样一趟鼎鼎有名的公交线路。它被称作是“路上地铁”“上海滩王牌线路”,它就是71路中运量公交车。
近日,中运量71路自年2月1日开线以来,已经累计运送客流万人次,单日最高客运量突破5万乘次。
71路中运量公交车作为上海首条中运量公交线路,同时也是浦西中心城区最重要的东西向公交线路,全长近18公里,横贯长宁、黄浦、静安、闵行四个主要城区,而其中一半的站点位于长宁区内,极大地方便了长宁居民的出行。
可你知道吗?说起这个如今外表炫酷、智能的公交车,它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70年前了,这趟老牌公交线路到底发生了多少变化?听小编一一道来。
1
名称由来
年1月3日,上海解放前夕,3路开通,行驶于北京东路外滩至番禺路,全程8.3公里,这便是71路的“前身”。
年11月1日,全市公交路别编号统一调整,3路正式命名为71路。
2
路线变化
71路自开通起以来,不断延伸线路、增加班次、增开复线,不过即使如此,据纪录片《上海71路公交往事》中介绍:71路始终都是走在延安路上的。
年2月,71路开通北京东路外滩至天山路。
年,延伸至天山支路后,终点站调整至延安东路外滩。
年,配合施工缩线至江西中路西侧。
年,配合施工终点站调整至四川南路。
年,配合天山路施工缩线至遵义路,后调整至茅台路古北路。
年,延伸至茅台路水城路。
年,延伸至双流路。
年,配合外滩工程施工缩线至延安东路江西中路。
年,往外滩方向改走双流路、天山路。
年,71路中运量开通,延安东路外滩至申昆路枢纽,原71路更名路缩线运营。
如今的71路中运量,沿途共设有24个站点。
同时,为了让长宁天山路、仙霞路沿线新村居民可以在线路调整后,也方便换乘71路公交车,开辟了71路支线1(路)、71路支线2(路)两条配套接驳线。
3
车型改变
年代始建时为一节车厢式的“单机车”。
年代,改成两节车厢式的“铰链车”。(铰链车就是由2-3节车厢组成的大客车,每节车厢间有像火车连接车厢的铰链)
之后,更换了新一批的空调车。
年投入运营的71路中运量公交,18米长的车身,能够容纳人的宽敞明亮的车厢,还有内部超炫酷的设施和智能的设备,无一不让人感叹时代的变迁,科技的发展!
4
乘车环境的变化
71路从开通起就广受欢迎,客流大、乘车难是当时的常见现象。
据纪录片《上海71路公交往事》中,原汽车四场场长黄福祥回忆:“71路后来变成了14.5米的铰链车,就是俗称‘巨龙车’的车型。”当时,因为客流较大,车内还拆除了部分座位,最后只留下17个座位,最大限度提高运能。
如今,中运量71路高峰时段平均运营车速超过17公里/小时(目前本市中心城主要客运走廊的早高峰运营车速平均为14.3公里/小时),充分发挥了专用道、专用站台、专用信号灯的“三专”优势,有效补充传统地面公交运能的不足。
并且全程、区间线隔班交替运营,全程用时60分钟左右,极大的方便了居民的出行。
5
配套设施
年代,仅有一个简易的候车棚供乘客候车。
如今的71路中运量,不只有了专用的车站、车道和信号灯,各种便捷、人性化的候车设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图片说明:候车椅
图片说明:出站扶梯
图片说明:实时到站提示牌
6
服务升级
年代,71路率先开设了专供怀抱小孩的乘客乘坐的母婴车。那个年代,乘客们在71路公交上听到的是售票员的人工报站,而如今,在公交上可以听到普通话、上海话、英语三种语言的电子系统报站。
年代,71路改为无人售票,是上海第一条无人售票公交线路。
公交车售票员的怀旧小技能——手持“慢”字旗,让乘客在感受新式巴士的速度和服务的同时,也体验了一把老上海的情怀。
如今,中运量71路也在各种合理化建议中进行总结提炼,形成新的操作规程、服务特色,从而进一步提升高水平服务质量。
据悉,上海的中运量公交线路还将继续增加,其中,从长宁区虹桥路延安西路出发的虹桥路-肇嘉浜路中运量通道是目前相对比较成熟的两条通道之一。
新的进展,届时小编也将及时奉上,大家持续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