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亚健康是个伪概念为了让你买

“喝酒加枸杞,熬夜敷面膜。”是很多现代人既不愿意放弃享受,又希望保持健康的心理的真实写照。然而,商家所说的保健品真的能如你所愿吗?

这张图大家可能不大熟悉,但这张图所提到的内容大家一定都听说过。它说的是,只有5%的人是健康的,20%的人是有病的,而其他75%的人则处于亚健康状态。这个图也代表了一个很常见的心态:吃保健品,能让你从亚健康状态转变为健康状态。

这张图的理念在中国深入人心。不过,也只是在中国。有不少专业人士查过学术文献,发现关于“亚健康”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中国人做的。75%这个数据是从哪儿来的呢?有人会说来自于世界卫生组织。但如果你去网上搜索就会发现,世界卫生组织从来没有用过“亚健康”这个术语。

世界卫生组织没有用过亚健康这个概念,国外医学界也没有这个概念,“亚健康”其实是一个中国人自己创造出来的营销概念而在中国深入人心。

历史可以追溯到年代初的青岛。青岛有一家巨大的集团公司,下属有一家药业企业。它们开发了一款保健品,宣称对任何你可以想到的身体毛病,都有效。但也正因如此,这款产品就没有适合推广的人群。于是这个企业就找到了青岛某大学的一位中医教授,发明出了“亚健康”的概念。他们声称有75%的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于是这些人都成为了需要吃这个保健品的人。

这个营销思路看起来似乎是可行的,但这个产品最后还是没有火起来。不过“亚健康”这个概念很符合媒体的喜好。于是在各路媒体的推广炒作下,它不仅被广大人群接受,甚至在后来得到了官方的认可。

“亚健康”的概念成为了中国保健品行业的基石,推动着中国整个保健品行业的发展。过去二三十年,中国保健品行业飞速发展,从前瞻经济学人发布的一组数据来看,中国保健品的市场规模在年接近亿人民币。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美国。

喜欢保健品的并不只有中国人,其实世界各国人民都差不多。国内外有不计其数的保健品,有经久不衰的,也有突然爆红又很快销声匿迹的。

那么这些保健品到底有没有用呢?我把保健品分成了三类。

第一类叫做“营养补充剂”,典型的代表是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粉等。相对于那些“各领风骚三五年”的保健品,这类产品的生命力很旺盛,也一直占据着保健品市场很大的份额。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人体确实需要它们。一旦缺乏,身体就会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如果长期缺乏,身体就会出现各种疾病。

而在市场营销中,商家们把“如果缺乏某种营养成分,就会导致某种症状”,偷换成了“补充这种营养成分,就能预防这种疾病”。这听起来好像是一回事,但其实不然。

我们看这张图,当营养成分摄入量不足(处于左侧)时,我们应该增加摄入。当摄入量足够,那么再补充就没有什么意义。而当摄入量已经过量,再补充,反而会对人体有害。

实际上,能够做到正常饮食的人,营养成分基本都能处于正常状态,再额外补充并不会有什么用。比如人体每天需要毫克维生素C。正常饮食的话,我们应该吃三五百克蔬菜,二三百克水果,这个量其实并不多。很多蔬菜水果中都富含维生素C,只要经常吃一些,想要缺乏维生素C都很困难。

所以,如果你能够正常吃饭,那么就不需要这些营养补充剂;如果你不好好吃饭,你得先搞清楚自己是哪些营养成分缺乏而哪些又过多之后,再去补充。我觉得,搞清楚这个问题,可比好好吃饭麻烦多了。

第二类是更具市场号召力的保健品:它们不是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而市场营销的卖点是:吃了它对身体有种种好处。而吃这类保健品的人,大多怀着一种美好的信念,认为“信则灵”。

有意思的是,绝大多数时候,人们都觉得商人不可信而科学工作者可信。但是在商人的忽悠和科学工作者的科普之间,很多人还是会选择相信商人。

这一类保健品实在太多了,我“吐槽”一个:酵素。

酵素,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很多科普把酵素介绍为一种酶,对于酵素的辟谣往往是从酶的活性、变性与功能的角度展开的。其实,作为保健品的酵素,跟酶是不同的。它是用水果,有时候还有蔬菜,加入糖以后,发酵得到的液体。也就是说,“酵素”其实是发酵液。就本质上说,没有做坏的酵素,相当于一瓶泡菜水;如果做坏了,就相当于厨余垃圾的堆肥。

在市场上,酵素的作用很多,从减肥、排毒到抗衰老,基本上女性们所关心的所有功能都强加在了它身上,但它其实只是一瓶泡菜水而已。

经常吃酵素的人现身说法,表示“确实有效”,其实是因为这些人在吃酵素的过程中还伴随着食量的控制。减肥其实是靠节食完成的,但功劳却给了酵素。还有的人吃了酵素以后拉肚子,而卖酵素的人把它解释为“排毒”。至于酵素能够美容护肤抗衰老,其实更多来自于心理上的感觉和仪式感。有了“我在养生”、“我生活的很精细”这样的心理暗示,心情自然会愉悦,自己看起来也就更美了。

第三种保健品,是那些希望能够“防病抗病”的保健品,消费者和商家更感兴趣。这些保健品都不是常规的食材,比如三七、玛卡、灵芝、人参、阿胶、虫草等等。总体而言,它们都有一定的特别之处,包括一些“生物活性成分”。

科学家们对它们进行过一些“初步研究”,通常得出的结论是:可能具有某种功效,但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这就像领导说“你很有潜力,有待于我们进一步考察”。第一年可以这么说,但如果十年八年都这么说,你会怎么想?

其实这类保健品最大的风险还不在于它们本身,而在于两种情况。

一种是商家为了显示其有效而在里面偷偷添加其他药物,常见于减肥、壮阳、降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之类的保健品;另一种是商家鼓吹这些东西的神效,医院就可以治病,最后耽误了病人接受正规的治疗。号称“保健品帝国”的权健之所以在被媒体曝光之后迅速崩塌,就是因为出现了大量耽误治疗以至于产生严重后果的病例,实在是触目惊心。

对于这一类保健品,我有两句话送给大家:如果是健康人,吃了倒也不会有大碍;如果真有病,还是别吃了,医院认真治疗。第二句是:这些宣称治病抗病的保健品,如果无效,只是要钱;如果有效,就可能要命。

说了这么多,可能会有人问:既然这些东西都没用,那为什么国家还允许它们存在,形成这么庞大的市场呢?

中国对于保健品的定义是,“声称并具有特定保健功能”,也就是说,在法规上肯定了它是有功效的。所以,中国的保健品需要经过审批,也就是商家提交资料、食药监审查、批准之后,厂家才可以宣称特定的功效。

但现实中有两种情况:一是有的企业根本没有经过保健品注册,生产的是普通食品,销售的时候却宣称各种保健功效;二是保健品经过了审批,但其实只有一点保健功效,而在营销中把它夸大了。

这也就是中国保健品市场乱象丛生的原因。我不能说所有的保健品都是虚假宣传,但我看到过的、卖得火热的那些保健品,都存在着夸大和不实的宣传。

来源:知识分子

更多文章推荐

1.这种肉吃一口就会老10岁,毁肠胃易生病!

2.吃姜不去皮,吃错害自己!5招教你正确吃姜

3.从疲劳到癌症仅需4步!看完惊呆了!怕了吧

4.晚上睡觉到底要不要关WiFi?这些你要知道

5.感冒、胃痛、头疼不用吃药,只需一吹风机

6.温哥华女孩每天吃煮熟的苹果

30天后竟然

7.把它蒸熟,只吃一口,孩子咳嗽,不再发!

8.防三高,少吃肉?错了,这样反而老得快!

9.拍拍拍这个部位,比吃药更安全,快又好!

10.每天清晨坚持30秒,防病健骨百病走!

目前000+人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ngxinke.com/nddy/64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