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最具历史气息的建筑群,原来是

安化文武建筑群概况

文庙全景照

文庙半月池

文庙南院城墙

安化文武庙建筑群座落在安化县梅城镇城西的安化一中校园内。由文庙、武庙、培英堂和安化简易师范旧址组成,占地多平方米。

  安化文庙始建于北宋熙宁壬子年,位于洢水东岸启安;,南宋绍兴甲子年迁建城东;明宝祜乙卯年再迁城西;清乾隆十二年迁建现址。自创建以来,经历代重建、扩建二十余次,始具现在之规模。文庙采用宫殿建筑形式,分为内外两庑,外院为泮池、棂星门(已毁),内院为大成门、大成殿、亚圣殿、左右厢房,建筑面积平方米。布局规整紧凑,木雕、石刻十分丰富且精美。大殿宏伟空旷,屋架为穿枋梁架结构,歇山顶,盖金黄色琉璃瓦,木柱最大直径60cm。毛泽东于年和年两次到安化进行农民运动调查和开展革命活动时都住在文庙大成门南厢房。大成门南厢房至今仍保留着当年毛泽东居住时的情景。

  武庙初建于梅城东门外;明正德四年,知县宋溥移置故址之北,额曰“汉关将军祠堂”;清康熙五十年(年)知县刘个臣补修,并捐俸田山以为补葺之资;乾隆二十八年(年)知县金成华倡建高堤,以防洪水冲击;道光二十一年(年)知县铙谦率邑士绅移建紫云山麓现址,与文庙并排而立。现有建筑面积平方米。大门两侧置精雕细刻,石鼓上立石狮,拾级而入,左右两厢花窗雕刻,古色古香,大殿高9.3米,屋架为穿枋梁架结构,歇山顶,殿顶盖碧蓝色琉璃瓦,与文庙金碧交辉。

  培英堂始建于年,是清代末年废除科举后安化创建的第一所新学堂,由大门、南北厢房,大殿组成,建筑面积平方米。解放前安化地下党支部、农运会总部曾设于此。革命先驱谢觉哉曾在此执教并从事革命活动。培英堂是中共地下组织开展革命活动的纪念建筑。

  安化简易师范旧址建于年,建筑面积平方米,两层砖木结构,木柱穿层支架,小青瓦屋顶,青石台阶,四面走道环绕,双木楼梯,上下两层各辟5间教室。安化简易师范旧址一直被安化一中作为教室使用,为我们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原中纪委副书记夏赞忠;原中共中央委员、国家工商总局局长王众孚;现成都军区副司令员李作成;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龙驭球;中国科学院院士、分析化学家俞汝勤;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员、曾参加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工作、获国家特级科技进步奖的梁效中;世界羽毛球冠军唐九红等曾就读于这里。

  年文庙被安化县人民政府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年梅城武庙、培英堂被安化县人民政府确定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年,梅城文武庙被湖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培英堂被益阳市人民政府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自然与人文环境

武庙全景照

武庙关圣祠

武庙石鼓

武庙基柱

 安化县位于湘中偏北,雪峰山北段,资水中游。是一个以山地为主的山区县,地域东西长而南北短,境内高峰林立,山峰从西到东横亘于资水南北两岸,夹江对峙,渐次向资江河谷递降,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安化县属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为全省的多雨中心、暴雨中心、低湿中心之一。具有温低、雨多、日照少及气温日较差大的山区气候特征,垂直气候水平分布极为复杂。年平均气温在15.5——16.9之间,年平均日照.9小时,年平均降水量.9毫米,年平均无霜期为天。这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适合农作物生长。

  安化文武庙建筑群位于安化县梅城镇城西安化一中校园内,文庙、武庙、培英堂均座西朝东,北距紫云山脚米,当地名胜古迹联元塔、北塔左右对立。安化一中为省级重点示范学校,占地亩。文武庙建筑群处在校园中央,组成一个群体,与校园内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楼、大操场对比映衬,越显古朴厚重,与校园氛围十分和谐。

文物本体状况

培英堂全景

培英堂大门牌匾

培英堂内院

安化文武庙建筑群由文庙、武庙、培英堂和安化简易师范旧址组成,占地面积平方米。

  文庙:位于梅城镇城西安化一中校园内,北距紫云山脚约米,建筑面积平方米,坐西朝东,中轴线对称布局,自东至西为照壁、泮池、棂星门、大成门、天井、佾台、大成殿、崇圣祠,文庙外绕围墙。高3.7米照壁正中砌明万历知县陈扬明所书“瀛洲”“龙门”二石刻,外“瀛洲”内“龙门”,石刻高50cm、宽90cm。石刻上方环列三圆孔,寓意三星高照,圆孔直径为48cm。泮池半月形状,长23.7米宽11米、三方距围墙约3.4米。过泮池后为青石台阶,台阶三级,高出泮池1.2米。平台设棂星门(已毁),长12.7米,现余青石六块,成等距排列,仍保留棂星门原基础形制,紧傍棂星门,两边各置一高90cm的青石质石狮。过“棂星门”到“大成门”为四级台阶,长1米,宽3.8米高0.65米。“大成门”面阔七间,宽32.3米,小青瓦屋顶。“大成门”两边厢房,为“钟楼”“鼓楼”,现被一中作为教员办公室。入大成门为“天井”,两侧厢房为“名宦祠”“乡贤祠”以及“斋宿所”“更衣所”七间,现被一中作为教师办公室。过天井,为佾台,高出天井60cm,佾台正前为龙陛,汉白玉质,高浮雕,佾台两侧为三级台阶,宽cm、长60cm,佾台深cm、宽cm,设青石围栏。过佾台,分左右有五级台阶,阶高80cm,宽cm,长cm,两级台阶之间有一飞龙青石浮雕,长cm,宽cm。上台阶为“大成殿”殿高10.6米,面阔20.2米,进深14.5米。大成殿三星宝珠压顶,琉璃瓦屋面,戗脊饰各类飞禽走兽,屋角青龙倒衔,屋架为穿枋梁架结合,木柱最大直径为0.6米,设青石浮雕柱基础。屋面防水结构特殊,先在底层铺一层小青瓦,再在其上铺一层铸铁大瓦,最上层才是琉璃筒瓦共三层。殿内原供奉“大成至圣先师”及“四配”“十二哲”牌位。大殿上高悬“万世师表”(康熙二十二年颁发)“生民末有”(雍正元年颁发)“与天地参”(乾隆三年颁发)“圣协时中”(道光二年颁发),等鎏金木匾,均毁于“文革”浩劫。“大成殿后为”“崇圣祠”后过“义路”“礼门”则“文昌”“尊经”“魁星”三阁鼎足而立,南北学署及书院、考棚左右环峙、民国时期,三阁被拆。毛泽东于年和年曾先后两次到安化从事农民运动调查和革命活动时都住在文庙大成门南厢房内,大成门南厢房至今仍保留着当年毛泽东居住时的情景。文庙于1年归属新成立的县属第一中学,大成殿现被一中作为校史陈列室。

  武庙:现建筑建于道光二十一年(),建筑面积平方米,大门两侧置精琢雕刻石鼓,石鼓上蹲立一栩栩如生的石狮。拾级而入,左右两厢,花窗雕琢,古色古香,殿前空坪正中有圆形水池,大殿高9.3米,建筑宏伟,殿顶盖碧蓝琉璃瓦,与文庙金碧交辉。殿内宽敞,岿然壮观,屋柱最大直径60cm,柱础直径达80cm。昔日,大殿正中塑关羽美须公巨像,周仓、关平分列左右。后又以“关帝忠义、浩气凌霄、丹心贯日、扶正统而彰信义、威振九州完大节”而敬仰崇拜之。

  武庙于1年归属新成立的县属第一中学。现被一中作为行政办公室。年,文庙、武庙被安化县人民政府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年,梅城文武庙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培英堂:建于年,是清代末年废科举后安化建立的第一所新学堂。培英堂由大门、南北厢房,大殿组成,建筑面积平方米。革命先驱谢觉哉曾在此执教,并从事革命活动。解放前安化地下党支部、农运会总部曾设于此,是中共地下党组织开展革命活动的纪念建筑。现被一中作为后勤办公室。

  安化简易师范旧址:建于年,建筑面积平方米。为两层砖木结构,长米宽米,通高米,青石台阶,四面走道环绕,双木楼梯,上下两层各辟间教室。木柱穿层支架,小青瓦屋顶。简易师范旧址现仍被一中作为教室使用,为我国各行各业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原中纪委副书记夏赞忠,原中共中央委员、国家工商总局局长王众孚;现成都军区副司令员李作成;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龙驭球;中国科学院院士、分析化学家俞汝勤;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员、曾参加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工作、获国家特级科技进步奖的梁效中教授,世界羽毛球冠军唐九红等曾就读于这里。

  安化文庙、武庙、培英堂、简易师范旧址均相邻并排排列,组成一个庞大的古建筑群,尉为壮观,完整浓缩了我国从封建时代到民国时期及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史。这一古建筑群位于湖南省属重点示范学校——安化一中校园中央,与校园美丽的环境和氛围十分和谐,且得到了校方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历史沿革

安化简易师范学校全景照

安化简易师范跑马楼道

  文庙

  宋熙宁五年()安化首任知县毛渐创建孔庙于梅城镇启安坪。

  宋建炎四年()孔庙毁于兵。

  宋绍兴十四年()知县郭允升重建文庙于洢溪西岸。

  宋宝佑元年()孔庙因兵火被毁。

  明洪武三年()年知县海源善复建孔庙于原址。

  明崇祯元年(),知县蒋允亨迁建孔庙于现址。

  清乾隆十二年()邑人邓天人,王崇礼、罗洪荣等重建孔庙,并建明伦堂、考棚等。

  清嘉庆八年()孔庙内开办崇文书院,清末改学堂,后发展到县立简易师范,安化一中,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有用之才。

  道光二十五年()孔庙由地方义士捐赠集资,对学宫进行修复。

  清末民初,孔庙作为旧学基地与新建毗邻的新学基地相抗衡,民国初年,御碑亭被拆除。

  据党史资料记载:年,毛泽东同志与同学肖子升游学安化,在学宫(孔庙)查阅了清同治《安化县志》,游览了文武庙,培英堂等地,并在劝学所看到了祭祀用的祭器和古代记时钟—“铜壶滴漏”年5月,毛泽东同志从宁乡道林来到安化,住在孔庙,进行了一系列革命活动,1、亲手建立安化县委,2、组织农民运动。3、启发学生革命,秘密召开农运骨干会议,在安化点燃了革命运动的熊熊烈火。

  年,安化学宫(文庙)易名为县立初级职业学校,0年后改为安化县立中学。2年“大成殿”初辟为学校阅览室,“崇圣祠”被辟为学校图书外借室。文化大革命时,“大成殿”内各类鎏金挂匾“四配”“十二哲”俱毁不存。年,学校更名为安化第一中学。年3月9日,安化县人民政府安政字()35号文件公布孔庙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年,安化一中主持对“大成殿”进行了第一次维修。

  年,安化一中主持,对“大成殿”进行了第二次维修。

  武庙

  初建在梅城东门外,因逼近水涯,溪涨辄淹,明正德四年,知县宋溥移置故址之北,额日“汉关将军”祠堂。清康熙五十一年()知县刘个臣补修,并捐俸田山以为补葺之资。乾隆二十八年()年知县金成华倡建高堤以防洪水冲激。道光二十一年()年知县饶谦率邑士绅移建于紫云山麓。其建筑左右俱有厅,为更衣斋之所。稍前则两厢翼然。拾级而上,正殿巍巍,周以阑干,后殿开朗,四周X以砖,与学宫文庙毗连。年,由安化县人民政府将武庙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年,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将安化文武庙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培英堂

  培英堂建于年,是安化县创建的第一所新学堂。和文武庙并排而立。由大门,南北厢房,大殿组成,占地约余平方米。解放前安化地下党组织、农运会总部设在此,革命烈士谢觉哉同志早年曾在此任教。

  年5月4日安化县人民政府18号文件公布培英堂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益阳市政府《》19号文件公布培英堂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安化简易师范旧址

  安化简易师范旧址建于年,安化一中一直作教室使用至今。

重要价值

安化简易师范学校落成碑记

安化简易师范学校落成碑记

一、安化文武庙建筑群是我国封建时代尊崇儒家思想的重要见证

  儒家思想是我国封建时代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文化,影响中国几千年。安化地域古称“梅山蛮地”,“旧不与中国通”。那一时期这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学术界称之为梅山文化。宋熙宁五年()朝廷收复梅山,置安化县,取“归安德化”之意。置县当年,首任安化知县毛渐即在县署所在地梅城修建文庙,将儒家文化向这里渗透传播。近千年来,安化文庙曾多次遭毁,却又多次重建,且次次由当地政治首脑牵头,足见作为儒家思想象征的文庙的存在在当时多么重要。因此,安化文武庙建筑是我国封建时期尊崇儒家思想的重要见证。

  二、安化文武庙建筑群是湖南省唯一一处把孔子与关公并排祭祀的个例

  文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武庙是祭祀关羽的地方,这种建筑全国很多地方都保存有,但把文庙、武庙相邻并排建在一起的在湖南全省却是唯一个例。

  三、安化文武庙建筑群浓缩了湖南地方古建筑特色

  文庙、武庙、培英堂等建筑均采取中轴线对称布局、四合院形制、穿枋梁架结构、歇山小青瓦顶,木柱都设置高雕花柱础,窗梁雕花,这些特征都浓缩了湖南地方古建筑特色。

  四、安化文武庙建筑群演绎了我国从封建时代到民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进化史

  封建时代文庙是讲学、科举考试的重要场所,清代末年,当地在武庙的基础上创办培英学堂,开办新学。新中国成立后,安化简易师范又在文武庙旁边建立,并发展成省级重点示范学校,办学至今。安化文武庙建筑群演绎了我国从封建时代到民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进化史。

  五、安化文武庙建筑群是中国革命的活动场所和纪念建筑

  毛泽东于年和年两次到安化从事农民运动调查和开展革命活动时,在文庙召开会议并指导成立了安化县委,还两次住在文庙南厢房。解放前安化地下党组织、农运会总部都设在培英堂,中国革命先驱谢觉哉曾在培英堂执教并开展革命活动。安化文武庙建筑群是中国革命的活动场所和纪念建筑。

  六、安化文武庙建筑群得到了有效保护,是文物合理利用的典范

  安化文武庙建筑群位于省级重点示范学校安化一中校园中央,所有建筑都被学校充分利用,或作办公室,或作成列室,并采取了防火、防白蚁等安全措施,还先后几次进行修缮,保存状况良好。安化文武庙建筑群还与安化一中校园文化十分和谐,是文物合理利用的典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ngxinke.com/nddy/79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