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患者、登山者,我们很难将这两个词联系在一起。
有人说,患了尿毒症,生活就被困住了。作为一名尿毒症患者,钟建医院进行血液透析,但是到了周末,他会背起背囊、杵着登山杖,去征服一座座高山。
今年52岁的钟建昭,已坚持登山4年多,用脚步丈量了成都周边大大小小的山头:赵公山「海拔米」、九峰山「海拔米」、铁瓦殿「海拔米」、什达格「海拔米」、石召垭口「米」、巴朗山「海拔米」……
他说:“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虽然生病了,但我现在比正常人活得还精彩些。”
01
悄然而至的尿毒症
ONE
随着护士熟练地扎针、调试机器,很快,钟建昭的左臂就连接起了两根管子,一根接着动脉,一根接着静脉……他正在做透析。
从7年前确诊尿毒症开始,一周三次、每次4小时的血液透析,成了他的“必修课”。
“我的肾是吃药吃坏的。”原来,钟建昭年轻时患了痛风,吃了很多药治疗,几年下来痛风缓解了,却没想到肾出问题了。
年1月,钟建昭的身上长了一些小疙瘩,一直不见好,医院检查。他以为是皮肤病,结果医生抽血检查后发现,他的肌酐值超过μmol/L,远远超过正常水平。
“你已经到了慢性肾脏病5期,尿毒症期!”医生说,“必须要透析了。”
这时钟建昭还没意识到病情的严重性。几天后,医院开始透析。回想第一次透析,他仍感觉难受:“医院,但透析完之后,感觉人都要虚脱了。”
钟建昭原以为,透析就像吃药打针一样,做几次就好了。然而医生却告诉他「透析是长期的」。
生病之前,他和家人做点小生意,虽然忙碌了些,日子也算过得幸福。开始透析后,他经常头晕,精神不振。虽然家人把他照顾得很好,但每天无所事事,他觉得生活失去了色彩。
02
惊险一刻重新思考人生
TWO
医院透析了2年半后,钟建昭的病情基本稳定下来。医院透析资源紧缺,透析需要提前排好班次,且班次不好更改,这对于天生好动的他来说很是不便。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一个病友那儿了解到,医院也有透析,而且透析安排比较灵活。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年8月,他转医院。
“医院虽然没有公立的大,但是服务要人性化得多,透析效果也很好”。转院以后,钟建昭透析的时间更灵活了,有时也会抽时间做做自己喜欢的事,身体和精神状态都好些了。
可没想到的是,自己的生活上的一个小疏忽,给了他一个大惊吓。
年正月初二傍晚,医院透析,躺在透析床上,他感觉身体有些不适。血透快结束时,一声喊叫划破了血透室的宁静。
“护士,赶快!我眼睛花了,感觉自己不行了!”钟建昭突然大喊。
那时,他全身被冷汗湿透,脸色刷白。他说:“感觉就像电梯突然失控从高处迅速下坠,仿佛掉进了地狱。”
原来,那天透析之前,钟建昭只吃了一个小面包,在透析过程中也忘了加餐,结果发生了低血糖。值班医生和护士立马对他进行了处置,补充葡萄糖、心电监护……几分钟后,他缓过来了。
▲正在血透的钟建昭
虽然有惊无险,但是这次的经历却让他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也坚定了他积极应对疾病的决心,“我明白了人生不应该虚度,要多折腾、多经历,不留遗憾。”
过了几天,钟建昭和一个爱登山的亲戚聊天,想着运动可以锻炼身体,就说要一起去爬山。当时他的家人全部反对:“都说尿毒症要好好休息,你还要去爬山?”钟建昭向妻子保证会量力而行、注意安全,接着报名了一次登山。
没想到,从此他和登山结下了不解之缘。
03
勇攀高峰,迎接新生
THREE
年3月18日,钟建昭开始了他的第一次攀登。这是都江堰虹口乡的一条线路,海拔约米,全程15公里。
他信心满满地出发,结果走了两三公里就腿软了。从山脚到山顶,停下来休息了七八次。到山顶后,钟建昭想打退堂鼓,有驴友鼓励他说,下山会轻松很多,他就又硬着头皮走下了山。没有经历过这么高强度的运动,随后几天,他全身酸痛,但为了锻炼身体,他决定再试试。
连续登山几次后,钟建昭感觉身体轻松了,精神头也足了。家人见他状态越来越好,也渐渐开始支持他。
不问前方,只管前行。登山让他重获「新生」,他也爱上了登山。
登山路线沿途有醉人的景色,攀爬过程却是异常艰险的,风吹日晒、坡陡水急,没路的地方还要自己用刀劈开路。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四姑娘山风景宜人,年国庆假期,钟建昭与队友来到这里。
高原反应是此次登山面临最大的问题。登顶前一天,他们在四姑娘山大峰海拔米的大本营搭上了帐篷。当晚,钟建昭头晕脑胀,测得血压高压高达,吃了随身携带的两颗降压药,才慢慢缓解了不适。
▲钟建昭登上海拔米的四姑娘山大峰
接近凌晨四点时,队伍开始摸黑爬山。高寒缺氧大风,钟建昭顶着头灯、拄着登山杖,走一步喘一步,多米的爬升走了3个多小时。早晨七点,终于到达了海拔米山顶。“看见对面米的幺妹峰挺拔的雄姿近在咫尺,看见渐渐露出的日出和云海,一切都值了。”钟建昭说。
成都户外圈有种说法,赵公山登顶小学毕业,九峰山登顶初中毕业,铁瓦殿登顶高中毕业。按这种说法,钟建昭可以算大学生了,因为他登过了更高更险的山。
今年7月17日,钟建昭挑战了成都周边海拔最高的登山线路之一——海拔米的巴朗山。
▲巴朗山部分路况及登山路线
他从海拔米处出发,虽然全程往返不到8公里,但直线爬升超过米,高原反应加上险要的路况,让攀登变得非常艰难。
山峰非常陡峭,不时还有碎石块从高处滚落。钟建昭头戴安全帽,杵着登山杖,在满是碎石的山路上艰难攀爬。登顶前的最后一公里,坡度将近70度,他手脚并用,走两步又往后滑一步,中途休息了七八次才爬上去。
37个人的队伍,只有7个人登顶。“我是第二名登顶的!”钟建昭骄傲地说。
“再高的山此刻也踩在我的脚下。”每次登上山顶,都给他带来非常大的成就感。
04
珍爱生命登山不是盲目地冒险
FOUR
登山的线路,大都是驴友们自己探索出来的,山高路难,随时可能出现危险。
每次登山前,钟建昭都会对地形路况、沿途爬升、山顶高度、起点终点情况、路程及用时做好预判。作为尿毒症患者,钟建昭还要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