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六中,永恒的记忆周雄

图片来源于刘勇老师,感谢支持!

宁乡六中,永恒的记忆

作者:周雄

乌鸦有反哺之食,羊有跪乳之恩。对于这座学校,我有百分之二百的理由为她歌功颂德,我有百分之二百的理由为她树碑立传,呐喊助威。

解放前,我的外公从这座学校考入宁乡师范,成为国民党宁乡政界要员,红极一时;年,我叔外公从这座学校考入湖南师范大学,分配到齐齐哈尔师范大学工作,后在副教授位置上退休,享年91岁;年,我父亲从这座学校考入长沙农校,分配到安化一直从事农业科技工作;我母亲从这座学校毕业当上了小学老师;年,我二哥周国勇从这座学校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年,我大姐周晓从这所学校考入中国地质大学。当时的校长潘涤沩,教导主任朱奇勋,喜上眉头,笑得合不拢嘴。因为这不仅是我们大家庭的荣誉,也是学校老师辛勤耕耘的硕果,这座学校就是座落于天下粮仓——老粮仓镇,巍巍望北峰山脚下的宁乡六中。

聪明有种,富贵有根。这句话我相信有一定的道理。长期的环境熏陶,能使人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湖南人爱读书会读书,这是有历史渊源的。年恢复高考,湖南的高考升学率那几年居全国之首。八百里洞庭湖美如画,八百里洞庭湖鱼米香,为历朝历代学子提供了经济保障,但湖南人读书盛行,是清朝曾国藩倡导的祠堂私塾而兴起。祠堂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基层的权力代表,族长掌握了这个祠堂大家庭的审判大权。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天国之后,看到当时的社会已经病入膏肓,为了挽救清朝政府,培养人才,极力推广祠堂私塾,即提议将祠堂一半改为学校,首先在湖南推广试行,清朝政府积极采纳,于是许多私塾,在神州大地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

悠悠楚江水,蜿蜒东流,巍巍望北峰山脚下的谢家祠堂,掩映在古木参天的樟树下,显得格外幽静,又显得格外的气势恢宏。宁乡六中就是由新中国第一部法律奠定人,新中国第一任内务部长和第一任最高人法院院长谢觉哉老前辈,将自己的谢家祠堂改建而成。第一任校长是谢老的孩子谢子谷。这座学校解放前叫友仁中学,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社会精英。

教育界有喻国良,高53班,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张文雄,高91班,现任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科技界有尹邦良,初61班,医院院长;罗普泉,高5班,湖南省疾病中心主任;实业界有唐朝晖,高77班,长沙电机厂董事长;谢文辉,高69班,湖南省粮食集团董事长;女性代表张德辉,湖南省城市学院纪委书记;叶建之,湖南省民政厅副处长;还有军界,文艺界等。精英芸萃,人才济济,数不胜数。

带着对老师的感恩之心,带着对学校的敬仰之情,于年11月21日,我踏进了宁乡六中,进行实地拍摄,现场采访。在这次采访中,我遇上了同是宁乡市诗散文协会群的邓凌峰老师,他撰写的《老爸持家》催人泪下,感人肺腑;更令我兴奋的是,邂逅了“宁乡云山书院”创始人,宁乡籍清朝名将刘典的第六代玄孙,宁乡六中行政办主任——刘勇老师,为我撰写下一篇文章《走进云山书院》,提供了大量文献资料。在二位老师的陪同下,我沿着昔日的台阶,寻思往日二哥和大姐在校园生活的情景。

穿过岁月的时空,回想起当年我送二哥到宁乡六中上学的场面。那是一个天寒地冻的日子,小雨点夹杂小雪点飘打在脸上,嘴唇冻得发紫,耳朵发痛,肩膀挑着担子。一头是一个木箱,里面放着二哥的书本和衣服;一头是被子。二哥挑着担子走几里,我挑着担子走几里,就这样从罘崽峰山脚下,步行到宁乡六中。那个时候难得看见一辆班车,农村里的孩子要想改变命运,只有这条路可走,别无选择。古樟树下,庭院深深,书声琅琅。二哥在这里勤学苦读,几乎年年是年级第一名。

十七八年的年龄,也是爱情花朵含苞欲放的年龄。班里有一个成绩非常优秀,皮肤白皙,文质彬彬,家里是云南铜加工厂的一个女同学,坐在二哥的后面。她因外婆就是老粮仓附近的,所以就在这里上学。爱情之火在二人心中暗藏汹涌,每当她外婆送菜,她总从自己碗里减一半给二哥,每次我为二哥送菜,二哥也从自己碗里减一半给这位女同学。我依然清晰地记得二哥写的爱情小诗:

“你在樟树下静思,我在墙头仰望,月亮为证,画鸟为媒,书本里充满了人生的希望,饭菜里布满了咱俩的温馨,那就让我们心中燃烧的火,甜蜜的情,化作学习的动力,早日登上大学的殿堂。”

年二哥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次年这位女同学考入湖南大学。可惜这位女同学大学毕业后,回到了云南,自此和二哥彻底失去了联系。八十年代能够考入名牌大学,号称是天之骄子,那是要做喜酒的,乡里的书记,乡长,村支书和亲朋好友,纷纷向坐在正堂屋里贵宾席的七八个老师,轮流敬酒。那杯觥交错,举杯欢庆的气氛,将老师们个个灌得满脸通红,酣醉而归。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二哥大姐没有辜负老师和乡亲的期望,都在40岁之前晋升为高级工程师。

叮呤呤,叮呤呤,下课铃响了,一群充满青春活力的孩子,如潮水般的涌向操场,似排山倒海,浩浩荡荡。午间操开始了,整齐的队伍,训练有数,有条不紊。我抓住这个镜头拍了几张,然后独自慢悠悠地走在几十棵樟树下。望着昔日二哥大姐曾经学习的这座母校,感慨万千。抬头仰望,宁乡六中教学楼镌刻的两行大字,金光闪闪,赫然醒目。学风:“尊师、刻苦、多思、进取。”教风:“爱生、严谨、善导、探索。”是呀,宁乡六中正是因为有这么好的教学理念,将会有更多的莘莘学子,从这座学校走出宁乡,走出湖南,走向世界。

宁乡六中,给予我大家庭无尽的知识源泉;宁乡六中,我大家庭的希望,让我深深地怀念。

作者简介

周雄,宁乡流沙河草冲乡花桥村人,年随母亲工作调动离开罘崽峰脚下,九十年代初参加工作,现外聘于小浪底电站,业余爱好写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ngxinke.com/nddz/65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