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黑茶历史之见证林氏先祖林之兰的明禁

北京中科医院爆光 http://pf.39.net/bdfyy/dbfzl/160710/4895883.html

安化黑茶与安化林氏密切相关,其中安化林氏先祖明朝的林之兰对安化黑茶文化的贡献就得到了权威专家及相关人士的认可。这就是林之兰的两本非常珍贵的关于明代安化茶史的古籍,有人说这两本书的出现了填补了安化乃至湖南关于明代茶史的空白,堪比清代晋商“大德成”的原稿《行商遗要》以及明国时期黑茶理论之父彭先泽先生所著的《安化黑茶》一书。这到底是两本什么样的书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在这里我们也非常遗憾地告诉大家,除了林之兰的《明禁碑录》、《山林杂记》外,还有位于资江水旁已有四百多年并见证了安化黑茶四百年历史的林氏宗祠在林氏多年多方申请保护的情况下,在多位权威专家认可为古文物的情况下(由于种种原因而没能真正获得文物认证。)已于2018年1月22日被安化县政府强拆毁,并使大量的文物遭到烧毁、破坏及变卖(政府对外宣称为和谐拆宗祠)。因此安化林氏将安化县政府、安化县文物所等单位一纸上告法院要求原址重建,也遭到了安化政府的多方发难,直到现在政府对百年林氏宗祠的强拆毁依然是没有承认他们毁坏文物古迹这种行为意味着什么?(据说内情相当复杂,牵扯太广)。相关详情请   近年,安化县万里茶道申报世界遗产办公室在整理茶史时,一直苦于找不到明代安化茶业相关资料。但在清道光十七年()安化县九乡茶务章程(现存于茶乡古镇唐家观)等碑刻中,明确记载“前明万历时通判林之兰等具呈道宪刘及熊大父禁阻(假茶)”等信息,申遗办据此进行了多方寻觅,最近终于在宝聚隆古玩收藏家蒋建祥先生处发现了林之兰所编著《明禁碑录》、《山林杂记》两种清代刊刻本,有望彻底解开有关明代安化茶业发展的谜团。从而也可以深入探究安化林氏在黑茶发展的历史上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安化县万里茶道申遗办工作人员

王以戬:

就我们这本书看了以后,这本书确实是珍贵。他有几点珍贵之处:他是我们安化茶叶的历史可以说的是从湖南来说对明代的茶叶历史记录的最具体的一本书。第一,他讲清楚了安化茶的明代的运输线路,对我们来讲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证据,说明我们明代资江沿线的茶市,那时候是非常的繁荣;第二,说明了我们安化是产茶的地方;第三,在这个资料里面说明了我们这个茶叶的运输和踩制、加工,他讲我们的茶叶那时候是踩制“筒状”,说明这是我们的千两茶最早的一种形状。他可以说是我们研究明代历史不可或缺的一个资料。

《明禁碑录》、《山林杂记》这两本古籍的收藏者蒋建祥先生每次和人谈到这两本书的内容也是感概颇多。特别是谈到林氏宗祠被拆毁感到万分可惜。

林之兰为明嘉靖至崇祯年间人,贡生出身,居住在原安化县十三都(今东坪镇林家村)。万历年间,林之兰任江西瑞州通判,继而代理知府,颇有政绩,当地人称“林青天”。

林之兰晚年退休回安化后,于万历四十五年陆月、天启七年正月,先后数次与家乡茶农代表一起,向湖广行省、长沙府等机构反映安化茶行、牙商(茶叶交易经纪)、茶总(茶业行业管理负责人)、埠头(船帮帮主)在茶叶产制运销过程中抗害百姓、损公肥己的不法行为,并请求上级立茶法予以严厉打击。林之兰所陈的很多措施,都为当时的安化县衙采纳施行。为防止所立茶法因人而变,林之兰组织里甲人等,将每一次批示的禀帖勒石为碑,立于县衙前面、交通要道或茶市、茶码头等公共场所处,以警示茶农、茶商和管理者。

清朝初年,安化茶业再次兴盛,林氏宗族为纪念林之兰,同时为安化茶业管理提供借鉴,由家族负责将林之兰收集整理的碑文刻录为《明禁碑录》;同时还将林之兰每次禀帖的起因、过程及上级的批示编撰为《山林杂记》。如今,所有明代禁碑实物皆已淹灭在历史长河之中,但藉由林之兰这二本专著,我们仍得以窥见明代安化茶业的大致情形。

收藏爱好者

蒋建祥:

我们林家冲这里有个美丽的传说,说的就是“林通判”的故事。说他们家家产比较多,“上坳对下坳,坳坳十八窖,窖窖十八块,块块十八金,寻得到的是他的亲子孙”。

就是表示他的东西多,全部埋在这里,有血缘关系你就能寻得到他的东西。这个故事在这一块流传了几百年了,通过这个故事的线索,我们找了一些典籍,最后在林家的家谱上发现了林芝兰这么一个人。

他是沿着资江河走到东坪、黄沙坪、酉州、江南、小淹这一带,经过了多次的走访和了解安化黑茶,由于当时的茶生意比较好,所以他就记录了一下东西下来了,比如我们的茶马古道,我们的茶路,我们的安化茶是怎么走出去的。

书上记载因为官府离我们这里比较远,在梅城县城对于茶的控制没有这么方便,来一次要两天时间,对于码头的修建要通过批准比如黄沙坪只能修两个码头就批准,其他地方就不准修,但是茶商就要求修,有时候偷偷摸摸的修,如果修好了,船来了上船就走了,官方就收税不到,通过一些统计,从东平到小淹资江江岸总共有几百个码头,现在在黄沙坪、在酉州、在江南都依稀可见。

我们这里原来交通不方便,主要运输都是靠马帮。茶因为是大件货物,小件的东西是通过马帮运出去的,马帮当时也有私帮和官帮的问题。官帮是有编制的、官府拨了经费的,私帮是民间养的马。而私帮主要是因为官帮不够,需要请私帮来帮忙。林之兰就把这些东西都记录下来了,我认为他对茶这一块的了解,那远远不是我们现在所了解的这些东西,可能有些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它已经消失了,我们找不到了,但是他这些能够记下来,我们都应该非常感谢他。

因为这些外地茶进入安化以后,直接冲击到我们本地茶销不出去,而我们当时本地茶是有税赋的,老百姓是交了税的,如果销不出去,税也就完不成。加之外地茶又便宜一些,老百姓就更加艰难,万历四十二年,老百姓是闹了事的,闹官府、闹茶行,这上面都有记录,外地茶里面参杂有野草,参杂有其他东西,甚至还有毒伤人的事件发生,上面也写了。

书上记载大的厂的拣茶工有上千人,小厂有数百人。一个茶行有这么多,那么说你整个资江沿岸,我们安化段这一块,有几百家茶行,因为那时候只有茶叶才有收入,只有茶叶才有税收,所以能够拿到钱的,只有茶叶这一块,所以我们资江沿岸的这些农民对于茶这一块非常的重视。

因为我们书上记载,本县除了茶芽,别无他产。就是说安化这个地方土地贫瘠,除了产茶,别无他产。由于茶的品质比较好,就在明代万历年间定为贡茶,二十二斤贡茶,这二十二斤贡茶由我们的十一都和十三都的茶客和茶商等这个茶行的人负责采集,这个十一都和十三都就是现在的一都和三都,由这里的人采摘、做好以后,用黄包袱包好,请起长夫,请起马帮,还要换官文,还有草料,然后整个经过的盘缠,住宿都要算进去再运往北京。往返一百天时间,上面都有记录,并且很详细。

据了解,林芝兰为官正直,为当地百姓办实事,深得百姓拥护。但因为与官场其他官员不和,因此毅然决定辞官回家。尽管当地百姓多番请求,朝廷官员也修书挽留。依旧留不住林芝兰归乡之心。在回到安化林家冲之后,林芝兰开始   集   长林号角   在这里,激荡理想,分享思想,共话美好生活!长林号角

品味人生!一杯香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ngxinke.com/nddz/79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