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性肾病的尿蛋白,为何这么难消除

几个关键问题:

1、什么叫膜性肾病?

2、膜性肾病为何难以治疗?

3、目前治疗膜性肾病有什么新进展?

为什么叫膜性肾病?

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该病理类型以肾小球毛细血管襻上皮侧可见大量的免疫复合物沉积、肾小球基底膜增厚为主要病理特征。

膜性肾病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继发性膜性肾病主要是由红斑狼疮、药物、乙肝病毒、肿瘤等引起。

对于特发性膜性肾病,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与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PLA2R)有关。PLA2R抗体与足细胞上的相应抗原结合,形成原位免疫复合物,继而通过旁路途径激活补体,形成C5b-9膜攻击复合物,损伤足细胞,引起基底膜增厚,破坏肾小球滤过屏障,产生蛋白尿。

所以,膜性肾病是一种典型的免疫性肾病,为一病理诊断病名。

膜性肾病分为几期?

临床上,根据电镜下的病理改变特点,将膜性肾病分为四期:

一期:免疫复合物沉积很少,基底膜结构完整。

二期:免疫复合物沉积逐渐增多,基底膜开始增生变厚,出现钉突样改变。

三期:基底膜不规则增厚,部分免疫复合物被基底膜包绕并吸收,出现虫蚀样改变。

四期:基底膜极度增厚,系膜增生,肾小球硬化。

膜性肾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传统治疗膜性肾病的手段,是足量激素加环磷酰胺治疗,同时抗凝和控制高血压等并发症。近年又用小剂量(30mg)激素加环孢霉素或他可莫司治疗,但只有约1/3的患者能够完全缓解,约1/3保持稳定,约1/3仍然不能控制且进展。

近年发现,膜性肾病的分期和蛋白尿无明显相关性,一期、二期膜性肾病的尿蛋白量大且难以消除。部分患者的尿蛋白消除后,激素减量或停药后又会复发,至今仍然为世界难题。

在我国,中医药为中华文明的瑰宝。运用中医“整体辨证”结合肾脏局部病理改变的“微观辨证”治疗理念,以传统中药为主,以民间草医草药方法为辅,辅以针灸等外治方法,是具有我国特色、目前为学术界高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ngxinke.com/nddz/85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