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个东西对孩子这么好

艾灸又叫灸疗,就是使用艾柱或艾灸盒放在体表的腧穴或疼痛处熏灸、温灸。借温灸的温和热力,通过经络的传导,以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协调阴阳、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防病保健、养生美容之功效。《黄帝内经》的《灵枢.官能》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亦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可见灸法很早就被人们所重视,由于其安全性高、无副作用、养生保健,因此流传很广。

1.温经散寒,行气活血

这是艾灸非常擅长的,我们常常用来调理各种气血瘀滞,受寒等等。现代书籍认为艾灸能调治多种病,但是古人认为艾灸无病不治。

已故的灸法大师周楣生老先生,在《灸绳》一书中写道,把灸法用的非常出神入化,他认为在运动损伤这块,用艾灸的行气活血,效果会特别好。

2.补脾益肾,扶阳固本

阳气是生命的根本,艾灸最大的功能是扶补阳气,主要是扶脾肾的阳气。肾是先天之本,它主管我们生长、生殖和发育,管着我们的生老病死,脾胃就是我们的粮库。所以我们需要扶补先天后天之阳气。

小孩出生时是0,相当于是冬天,3个月相当于春天,6个月是在火的位置,由于火可以生土,此时脾胃开始动起来了,能够消化五谷了,所以我们古人一直提倡等孩子到6个月时喂食谷物。很多孩子过早的被喂食辅食时,伤了脾胃,但是他没有这个火力来化食物,这时多给孩子灸灸胃,灸灸合谷穴,把过去伤了的脾胃,慢慢给补回来。

3.清热泻火,消肿散结

孙思邈的医案中记载着用灸法给小孩清热。我们知道孩子受寒就会发烧,发烧是我们身体的本能,用发热的方法来驱逐我们身体受到的寒气。

我们的手被门夹了,你会发现你的手会特别的烧灼,这是你身体用热把你的气血都调过来去修补你创口。此时我们借助艾火的力量,节省你身体的能量。所以我们清热泻火用的最多的就是发烧的孩子、还有急性扁桃腺、腮腺炎、手足口病、反复高烧不退的孩子,用灸法特别好。

4.补益中气,升阳举陷

中气就是脾胃肝的气。由于阳气虚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虚下实,气虚下陷。《灵枢·经脉》篇云:“陷下则灸之”,故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症多用灸法。关于陷下一症,脾胃学说创始者李东桓还认为“陷下者,皮毛不任风寒”,“天地间无他,唯阴阳二者而已,阳在外在上,阴在内在下,今言下陷者,阳气陷入阴气之中,是阴反居其上而复其阳,脉证俱见在外者,则灸之”。因此,灸疗不仅可以起到益气温阳,升阳举陷,安胎固经等作用,使机体功能恢复正常。

5.温通经络,除邪止痛

一个健康的人最主要的是气血充足、经络通畅,而艾是特别好的能疏通经络的植物。当你有这两个条件的时候,亚健康就远离你了。孩子经常会出现腹痛,我们可以给他艾灸腹部,缓解疼痛。

6.祛风解表,去湿逐寒

冬天和春天是特别容易伤风的时候,孩子容易流鼻涕、打喷嚏,这时候你就灸一会,大概10几分钟,孩子的鼻涕就流出来了,你就会看到他脸就红扑扑的,手也暖了。

湿气夏天最多,夏天的时候很多孩子长湿疹,吃寒冷的饮食,伤了脾,造成脾不运化,形成的湿,也要用艾灸,效果好,见效快,孩子也无痛苦。

7.调整阴阳,平衡五脏

我们五脏每个脏器都有阴有阳,阳气主功用,阴为阳提供动力。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艾灸能调整我们的阴阳,平衡五脏。

8.防病保健,增强体质

我们用艾最主要来治未病,防病保健,增强体质。这个是历代以来人们所推崇的保健养生之法,包括我们的大教育家孔子,他也是用灸法进行预防保健。

我们可以常灸足三里、关元、大椎等穴位激发人体的正气,提高抗病能力,起到保健强身的作用。

下面几个穴位是小儿保健最重要的穴位:

1、身柱1身柱穴是儿童治百病的穴位。

身柱穴在背部第三胸椎(肩背正中央最高脊椎骨下第三个椎骨)棘突下,取穴时,使孩子自然正坐平肩,略向前低头,在第三胸椎下陷中取之。

2

身柱灸之可通阳理气、祛风退热、清心宁神、降逆止咳和调理脾胃、促进疲劳恢复的作用,是临床健全神经系统、防治呼吸系统疾病和小儿诸症的灸治主穴。

我们常用于:婴儿消化不良、吐乳、小儿泄泻、腹胀、食欲不振、精神委靡、夜不安神、夜啼、感冒、支气管炎、百日咳、肺炎、肺结核、哮喘、惊风、发育不良等

2、神阙1神阙就是肚脐眼,是循行于人体前面正中线任脉上的重要穴位,是人的神气出入的门户。艾灸神阙可以调理一切虚损,虚弱的症状。对于先天后天不足的孩子,艾灸神阙是非常有效舒适的保健方法。

小孩要保持肚脐不要受凉,肚脐受凉会引起腹痛。因为这里是生命的原动力。

2

我们给孩子灸肚脐,尤其是脾胃不好的小孩,你摸上去他肚脐这边有许多咕噜的、不清爽,还有就是肚脐这边就一层皮,底下是没有肉肉的。这就是脾特别虚的孩子,我们经常保暖肚脐经常灸一灸。

古代对于夜尿、神气弱、怕黑、容易受到惊吓的孩子可以将盐放在肚脐里垫上姜片,用艾去灸。还有些拉肚子、便秘、疳积的小孩都可以用灸肚脐的方法。我们现在可以悬灸肚脐,来对上述这些问题进行治疗保健。

3、公孙1公孙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为足太阴脾经的络穴,别走阳明。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脾为后天之母,此穴是脾经联络各脏的穴位,艾灸此穴有健脾益胃、通调冲脉、消积化痞,去湿温阳改善虚寒,虚弱的体质。

它是八脉交会穴,是足太阴脾经的络穴。现在的孩子容易吃的太多,太杂,造成脾的气容易瘀滞,一个星期1-2次灸公孙穴,使得脾经的气血比较充盈,补益脾胃,消积化脾的作用比较好。

2尤其是那些不爱吃饭的小孩或者吃完容易腹胀、好咳嗽的孩子,家长可以灸也可以用手去推这个穴位,从脚趾往脚跟的方向去推,去搓的热热的。这个穴位对改善孩子脾虚、食积有非常好的作用。

艾灸有个好处,穴位不用特别精确,它本身就是灸一片区域,只要不离开经络,叫“离穴不离经”,它都起作用。并且公孙穴是个大穴,是个非常重要的穴位。

总之小儿艾灸保健好处多多:可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缩短病程;减少用药;促进消化吸收;改善胃肠功能;改善心肺功能。宝妈们一定要选择绿色安全的保健方法,保证宝宝们的健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ngxinke.com/ndzd/62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