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央视影像记录片中国影像方志安化篇

大手笔制作,明晚22:47将播出《中国影像方志》湖南卷安化篇。节目将从我们大安化独具地域特色的梅山文化展开,记录和描述了安化黑茶的制作发展历程等,11月24日锁定CCTV_10频道,精彩内容千万不要错过哦!请看如下详细预告。

安化篇预告片

北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年),章惇奉朝廷之命前往梅山,与梅山峒蛮首领苏阳进行谈判,最终达成共识,开梅山置县。

至此,梅山峒蛮的历史成为昨天,煕宁六年(公元年),北宋王朝取“归安德化”之意,将此地命名为安化,并兴建文庙,派遣官员,移民进山,以确保长治久安。

富有梅山特色的游傩狮活动

一场传统的梅山游傩狮活动,往往持续数小时甚至数天;其间包括了傩戏、武术、舞狮等环节。

傩戏,传递的是梅山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

武术,代表着梅山人的渔猎传统和尚武精神。

舞狮,则代表梅山人齐心聚力的团结风尚。

梅山游傩狮诠释了梅山先祖们征服大自然的气魄,再现了梅山先祖们对追求美好生活的勇气,同时给予了梅山子孙们齐心协力、敢闯敢拼和知恩图报的生活信仰。正是这样的生活信仰,使梅山文化在千年之后的今天,仍然保持着鲜活的样貌。

乡土风情浓郁的梅山剪纸

梅山剪纸是“梅山花匠”制作的纸工艺品中的一个分支。

向亮晶,湖南梅山剪纸的非遗传承人,从小跟妈妈学习剪纸,至今已有40多年。

她的剪纸作品《安化茶香飘万里》长41米,由30幅1米多高的剪纸图案拼接而成,从构思到制作完成耗费了有十年的时间。

近年来,她更是受邀带着自己的作品远赴韩国、澳大利亚等地,向世界展示梅山剪纸的独特魅力。

千年传承的制茶工艺

梅山地区山高林密,耕地极为稀缺,粮食作物十分难得,但茶树却在山崖水畔,不种自生。

在安化,擂茶是老少皆宜的日常饮食之一。安化擂茶的制作历史,至少可以追溯至汉代。

从元朝时期开始,安化茶叶生产便由野生转为艺植。“深山穷谷,无不种茶,居民大半以茶为业”。

大规模的茶叶生产,与开梅山以后兴盛的茶叶贸易有着直接关系。从北宋元祐三年(公元年)开始,安化所产的茶叶开始大量销往西北地区,成为边区茶马互市的重要商品。

“湖茶味苦,于酥酪为宜”,在西北地区,牧民喜欢将安化所产的黑茶与牛奶一起煮制,并加入食盐进行调味饮用。

明万历二十三年(公元年),安化茶被定为官茶,专供西北,高峰时每年约吨。

为了将茶叶更加经济便捷地运至目的地,茶商们对茶叶加工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从安化本地捕鱼的竹篓中获得灵感,采用大长竹篾篓将黑毛茶踩压捆绑成圆柱形的“千两茶”。

千两茶加工工艺的核心是七人小组踩制法,凝七人之阳刚,聚七音之韵律,体现了合作精神。

标准的千两茶为圆柱形,柱长五尺,柱围1.7尺。

加工完之后,千两茶还要经历七七四十九天的自然晾制过程。

安化千两茶制作技艺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茶马古道上的古镇廊桥

穿过洞市村的老街,一条青石逐级铺就的路直通山顶。

这条崎岖山路,在唐朝至清以来的数百年间,一直是梅山地区与内陆其他省份贸易往来的重要商道。

北宋元祐四年(公元年),朝廷在资江沿岸设茶叶交易市场,地处水陆要冲的洞市,也成为梅山地区重要的茶叶集散转运站。

距离洞市村4千米外的永锡桥,是安化县境内现存的29座百年廊桥之一。

这座建于安化茶马古道之上的廊桥,始建于清光绪四年(公元年)。它由安化本地的乡绅和茶商捐资五千两白银,历时五年修建而成,是为了改善每年雨季麻溪涨水,河床泛滥所造成的交通不便所建,兼有实用和美学的双重价值。

位于安化县黄沙坪镇的全木结构院落——茶商旧舍裕通永,建于清朝嘉庆年间,是安化地区明清以来手工茶叶加工作坊的典型代表。

那时的黄沙坪也是资江沿岸转运茶叶等物资的一个重要码头,在整个安化境内的资江沿岸,这样的古镇码头有10余处,茶叶商贸行达多家。

这些茶行下通茶农,上通茶商,是集茶叶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工场和商贸行。

在茶行经过挑拣分级的茶叶,沿资江顺流而下,经洞庭湖、长江、汉江,在襄阳弃船登岸转为陆路继续北上,经山西、陕西,最终抵达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乃至欧洲。

绿色茶园采茶忙

年,黄沙坪建成湖南省第一个茶叶生产合作社,开始着手恢复安化因战乱而中止的茶叶生产。

60年后,黄石村再次成立成种植合作社,但今天的合作社已今非昔比。

在离黄石村10多千米外的白沙溪茶厂就是一部安化黑茶产业发展的“活历史”。

年,当时的湖南省建设厅委派茶叶管理处副处长彭先泽在安化组建湖南省砖茶厂,这便是白沙溪茶厂的前身。

彭先泽到任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安化试制紧压茶。当年,第一块安化制的黑砖茶在白沙溪茶厂诞生。

在计划经济时代,白沙溪茶厂是国家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确定的边销茶定点生产企业,累计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完成边销茶调拔计划30万吨,为维护民族团结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进入市场经济时代,白沙溪茶厂的处境开始变得艰难。

年,安化县政府明确了在全县大力发展黑茶产业的思路。

白沙溪茶厂实现重组,成为国有控股的股份公司,传统的三尖、茯砖、花卷茶恢复生产销售。

获得新生的白沙溪茶厂,带动了周围上万亩茶园的种植与销售。

年,安化全县黑茶产业产值突破亿元。

黑茶为媒联通世界

年10月,来自中国、俄罗斯、蒙古等万里茶道沿线国家城市的数百名代表齐聚安化,参加第六届万里茶道市长峰会。

“万里茶道”已经成为友谊之路、发展之路、共享之路。

今天的安化正抓住湖南建设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机遇,建设黑茶工业园、中医药健康产业园,古老的梅山正发生着千年所未见的深刻变化。

用影像记录当下,以地方表达中国

昨天的变迁,今天的影像,明天的历史

内容来源于:央视科教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ngxinke.com/nddy/56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