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是人不可或缺的生命活动,其占据一生时间的1/3,重要性不言而喻。现代人由于工作压力大、人际交往多、作息不良等多方面影响,睡眠问题越来越突出。目前,我国睡眠医学发展缓慢,与我国现有数量众多的睡眠亚健康人群和睡眠障碍人群的巨大调治需求矛盾突出。睡眠亚健康学为中医亚健康学与睡眠医学之间的交叉融合,充分利?睡眠医学现有理论、方法,结合历代中医相关睡眠医学实践,对睡眠亚健康这一严重影响我国人民身心健康的亚健康状态的调理给予系统、规范的指导。
第四节、其他学说
一六淫学说
自然界存在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即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的情况下,称为“六气”。“六气”是影响万物生长的条件,对人体是无害的。当气候变化异常,如“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致人生病,或因人体虚弱,适应能力低下,某些正常的“六气”也会成为致病因素,并侵犯人体发生疾病;这种情况下的六气,便称为“六淫”,又称其为“六邪”。
六淫学说认为,人依靠天体之间的大气和水谷之气而生存,亦必然遵循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而生长发育。同时,人的一切生理活动和机能受天人交感的影响,外界环境的变化,会直接、间接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表现。故《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发成。”
六淫致病,除了气候因素外,还包括了生物(细菌、病毒等)、物理、化学等多种治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病理反应在内。
(一)六淫与睡眠1.风邪与睡眠
风性轻扬,主动,“风为百病之长”,其致病多有动而不宁的特点,春天之风不仅具有风的属性还兼有燥热之邪,故致病多有头胀痛、口眼干燥,或身热微恶风、或微汗等。“心者君主之官,神明之出焉”,“心藏神”,若风热内扰心神则心悸、心神不宁、眠差、多梦或难以入睡,甚至彻夜难眠。失眠病位在心,实者为外邪扰乱心神,虚者为心失所养。春季失眠属于外邪所致为实证,故宜疏风清热,正如《素问》中所说治病“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必明六化分治”,但是“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体虚弱则更易受邪,故应视病情扶正祛风,养心安神兼之[1]。
2.寒邪与睡眠
寒性属阴,容易损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凝滞,是指凝固、阻塞、不通,冬天寒邪较重时,必然损伤阳气。《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冬三月……无忧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冬天更应该早睡晚起,才能保养阳气。如子夜未眠,损伤阳气。阳气无力抵御寒邪,致使寒邪长驱直入,脏腑阴阳失调。正所谓:“邪不能独伤人”也。
3.暑邪与睡眠
夏季暑月阳气旺盛,阴易耗伤,最易出现失眠症候。夏至以后,立秋以前称为暑月。火热外邪称为暑邪。失眠病位在心,多为阴阳失调、气血失和而致。心五行居火,火性躁动。夏至之后,立秋之前,暑邪为胜,与心相应,易影响心神,与内火相炽,导致心烦失眠。暑为阳邪,其性升散,最易伤津耗气,故此期失眠多伴汗出、口渴喜饮、尿赤短少[2]。暑性挟湿,故症状又有四肢困倦,食少纳呆,暑湿困脾,气机不畅,失眠随发。
.湿邪与睡眠
湿邪致病的临床表现在沉重感、黏腻停滞,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邪的治病特点导致湿邪困脾,四肢困倦,食少纳呆,暑湿困脾,气机不畅,睡眠障碍发生。
5.燥邪与睡眠
秋天气候干燥,人体会出现“秋燥”现象:口干舌燥、皮肤干裂、虚火上升、大便干结等阴虚症状。阴虚体质者,秋燥更会加重他们的阴虚症状,导致虚火上升、心烦易怒,从而影响睡眠,出现睡眠质量下降或睡不着觉的情况。因此很多失眠者很容易在这个季节出现反复。
6.火邪与睡眠
虚火失眠累及的脏腑主要是心和肾。中医五行学说认为,心属火,肾属水,水能制火,在生理情况下,肾水上济心火,使心火不至于偏旺而扰乱心神。经常熬夜、房事太过、老年肾气渐衰等,导致肾水不足以制火,心火就会亢盛起来,扰乱心神,肾阴虚而心火旺,阴阳不相和谐,因而发生失眠。
实火主要涉及到肝,若情志不遂、数谋而不决、暴怒伤肝、抑郁忧思等,可使肝失条达,疏泄功能失调,从而导致肝气郁结,肝的藏血功能失调,魂不能安藏于肝中,神魂无舍,而导致失眠。肝郁型失眠症在临床上最为常见,以气机郁滞为基本病变,故需要疏肝理气,条畅气机,活血安神。
下期内容:(第四节其他学说——情志学说)
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