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蒸青团块绿茶演变为“四川乌茶” 自神农尝百草,发现茶这一神奇的植物后,人们便开始利用茶,最初为生煮羹饮,为了改进茶的滋味,方便运输与储藏,中国古代茶人们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摸索,开始制作饼茶,唐宋时期的饼茶又叫团茶或片茶,实际上是团块绿茶,是现代紧压茶的前身。 团饼茶的原料开始是很细嫩的,主要消费群体为达官贵人。随着民问饮茶风俗的兴起,特别是边区少数民族需茶量急增,团饼茶的原料开始由细变粗。.粗老的绿茶团饼在未运至销区时,滋味粗涩,青味重,不宜饮用。 那时产地为川陕、长江流域及东南茶区,而销区为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运输路途遥远,人背马驮需一年半载。运输途中,风餐露宿,天气多变,茶叶包装又是篾篓包装,防潮防湿性能差,吸湿性强的茶叶极易回潮变色。团块绿茶经长时运输到销区后,因湿热作用使茶品由翠绿变得乌润,故在当时称为“乌茶”,“乌茶”由于多酚类物质的氧化聚合,茶品的滋味也由粗涩变得醇和,汤色红艳亮丽,更适合加奶饮用。这种茶便受到边区牧民的极大欢迎。 11世纪前后(年)四川就产乌茶。当时的“乌茶”,就是将鲜叶经过蒸青制成的绿茶,由当地茶课司征收,运交茶马司与西北各游牧民族交换马匹,这便是从宋代开始的“茶马交易”。据《明史·茶法》记载:明太祖朱元璋“诏天全六番司民,免其徭役,专令蒸乌茶易马”。由于四川乌茶主销北方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是在茶马贸易中发展起来的,故又称“番茶”。 四川乌茶按其销售区域又分“南路边茶”和“西路边茶”。“南路边茶”沿今天的茶马古道经迪庆及西藏的昌都,拉萨等地后,可入印度、尼泊尔等南亚地区;“西路边茶”则出汉水入陕西销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蒙古及中亚细亚、西伯利亚,亦为“丝绸之路”。(二)黑茶的诞生 四川的乌茶并不是真正的黑茶,“黑茶”一词的出现始于明代前期(15世纪)的湖南安化。 安化素有加工烟熏茶的习惯,茶叶通过高温火焙,色泽变得黑褐油润,故称“黑茶”。 明嘉靖三年(公元年),“产地有限,悉征黑茶”,安化黑茶采用锅炒杀青、踹揉、沤区堆(前发酵)、松柴明火焙干,即将做色工艺在初制过程中完成,且增加了松柴明火烘焙工艺(不同于乌茶的日晒干燥)。这种烘焙方式既除掉了青叶气,又使丁茶色黑泽黑褐油润,均匀一致且内质滋味醇和,具独特松烟香。这种采用安化特定区域的鲜叶原料经独特的加工工艺所形成的荼被称为黑茶。 安化产茶历史悠久,素有“茶乡”之称,因量多质好,古时就驰名巾外。《安化县志》载:“当北宋启疆(建县)之初,茶犹力而求诸野…山崖水畔,不种白生”,“岸谷问生殖无儿,唯茶甲诸州县,不仅茶多,日质优”。安化产黑茶究竟始于何时,至今还未见到明确的记载五代(公元年前后)毛文锡编撰《茶谱》有云“谭邵之间自渠江,中有荣,而多毒蛇猛兽,其色如铁,而芳香异常,烹之无滓也”,所谓铁色茶即安化黑茶也,当叫的渠江薄片和益阳团茶丰要运销湖北江陵襄阳带一由此可以推断.湖南黑茶至少有千余年的生产历史。 但黑茶一词的出现则在年,《明史含货志》云:“商茶低伪,悉征黑茶”,此时的安化黑茶已经闻名全国。并由“私茶”逐步演变为“官荣”,用以易马。 自“茶马交易”以来,当时只有汉川带的茶由政府控制,称为“官茶”。而安化黑茶在投有定为官茶之前,属于私茶,不能随意边销,但由于安化黑茶滋味浓厚醇和,而且量多价廉,深受西藏喇嘛的喜爱,只自湖厂的黑茶适合他们的口味。以至西藏喇嘛朝贡回藏时,拒绝朝廷所拔四川乌茶作为赏赐,而绕道湖广收买湖南黑茶,这在当时是非法的。《明会典茶课》记载:弘治二年(年),“令今后进贡著僧该赏食茶不许上于湖广等处收买私茶,违者尽数入官”。蕃僧.即指西藏喇嘛。又据载安化黑荣问世后,西北茶商重点转移湖南安化采购茶叶,严重影响四川官茶。陕西、四川引票由两万多锐减到二十,叫见当时湖南黑茶的影响。 由于安化的黑茶极大地冲击了汉中、四川的官茶.明万历一十三年(年),御史李楠以湖南茶,叶行销西北妨碍茶法马政为由,请求朝廷禁运。另一御史徐侨也上奏称:“汉川茶少而值高,湖南茶多而值下。湖茶之行(销),无妨汉中。汉茶味甘而薄,湖茶味苦,于酥酪为宜”,认为对两北游牧民族有利,不宜禁止。自此安化黑茶终于由朝廷正式定为官茶以“取代汉川之茶,贮边易马”。17世纪前期,四川边茶主要销康藏一带,西北边销茶逐渐由安化黑茶取代。三、黑茶的历史(一)饮茶习俗从南方传人北方 从发现茶到茶成为千家万户的“比屋之饮”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茶传人西北以后,人们发现茶对于常年食用青稞、牛羊肉的边区牧民而言,还具有消食化腻、解青稞之热、除牛羊之毒等特殊功效。从而迅速成为“夷人不可一日无茶以生,旦暮不可暂缺”的与盐、粮同等重要的饮料,被少数民族视为“生命之饮”。 饮茶习俗从南方传入北方有以下几个原因:1.《茶经》问世,饮茶风俗传播全国 茶乃南方之嘉木,源于巴蜀,自秦人取蜀后,便开始有茗饮之事。到唐代中期,特别是陆羽所作《茶经》传世之后,饮茶之风畅行全国。文人骚客、士大夫莫不相问于茶。慕我中原文化,吐蕃等西北少数民族的贵族纷纷效仿,并带动了回纥等西北各地游牧民族。 宋代梅尧臣说“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舂茶”,陆羽《茶经》问世后饮茶之风便在全国盛行。时至今日,还流传着回纥用马匹换取《茶经》的历史传说。2.“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贞观十五年(公元年)文成公主出于安边的目的,与吐蕃松赞干布联姻,并将当时中原先进的物质文明带到了那苍古的高原,“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据《西藏日记》记载,文成公主进藏时随带物品中就有茶叶和茶种,吐蕃的饮茶习俗也因此得到推广和发展,到中唐时期,朝廷使节到吐蕃时,看到当时首领家中已有不少诸如寿州、舒州、顾诸等地的名茶。3.“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开西北茶马贸易之先河 回纥是唐代西北地区的一个游牧少数民族,唐代时,回纥的商业活动能力很强,长期在长安的就有上千人。《新唐书·陆羽传》中载:“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其后尚茶成风,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回纥将马匹换来的茶叶等,除了饮用外,还用一部分茶叶与土耳其等阿拉伯国家进行交易,从中获取可观的利润。4.佛教的影响 南北朝时南方寺院饮茶已经相当普遍,随着禅宗大兴并盛于北方,便推动了北方饮茶。5.民间交流 南方人通过考试或其他方式来到北方做官或谋生,自然把此风带到朝廷或其他地方,饮茶先在宫中及达官贵人中传播。6.朝贡贸易 我国古代中原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之间的贸易,一般记载都是“进贡”与“赏赐”,而“赏赐”的物质中就包括中原地区的特产茶叶。 八世纪初,随着国家的统一稳定,交通运输便捷,经济文化交流发达,饮茶风俗开始在北方蔓延。唐代封演日:“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于中地,流于塞外。” 唐后期饮茶在社会下层尤其是北方平民百姓中已经流行。据《膳夫经》载:“今关西,山东阎阊村落皆食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目无茶也。”(二)千年的茶马交易一一边销茶的来历 历史上“边销茶”系由政府控制用于与边疆少数民族交换马匹之茶,又称“官茶”,而黑茶是边销茶的主要茶类。因此,要了解黑茶起源,就得了解中国历史上的茶马交易。 黑茶茶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为复杂的历史背景,唐代即有茶马交易,茶马交易中的蒸青团块绿茶因古时的运输条件的限制,不经意之间,绿茶变乌变黑变得醇和不涩,古人从中得到启示后,将渥堆做色工序在初制工艺中固定下来,便产生了今日之黑茶。 顾名思义,边茶就是销往边区之茶,古时的边区系指现在的边区少数民族地区,是相对于中原王朝的汉民族地区与西北、西南及北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个区域性概念。 西北地区因气候原因不宜种茶,他们只能通过朝贡、贸易向中原地区取得“岁赐”茶叶和买茶;另一方面,西北高寒草原盛产良马,而马作为征战和运载的绝好工具,一直是中原王朝征发购求的对象。茶马两相需求,其交换流通便应运而生,而且很快成为汉民族同游牧民族之问经济交流的主要形式,也是中原王朝统治边区的手段,自唐至清,维持千年之久。 茶马交易,最初见于唐代,但未成定制。直至宋初,内地向边疆少数民族购买马匹,主要还是用铜钱。但是,这些地区的牧民则将卖马的铜钱用来铸造兵器。因此,宋朝政府从国家安全和货币尊严考虑,在太平兴国八年,正式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布帛、茶叶、药材等来进行物物交换。正因为茶与国家政治经济有着特殊重要的关系,政府便设立了“茶马司”,“茶马司”的职责是“掌榷茶之利,以佐邦用;凡市马于四夷,率以茶易之。” 茶的来源与榷茶制——茶之来源先为汉川,后逐步扩展到我国东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川陕茶业兴盛,又是传统产茶区,地理位置临近西北边陲,道路近便。榷川茶助饷易马乃两便之策,故有“天下茶皆通商,而川茶独禁”、“惟川陕茶课最重”之说。在宋代,仅成都府的八州就设有24个买茶场。茶马贸易制度确立以后,为确保茶的来源稳定,朝廷又实行了“榷茶制”,即茶叶的官方垄断制度,“其法欲以江湖百姓茶园,官自造作,量统直分,命使者主之”。即茶树栽培也由国家垄断。北宋建立不久,在湖南的潭(长沙)、岳(岳阳)、鼎(常德)、澧(澧县)四个州设立茶场(又称山场,系征税和买茶机构)。由茶场将境内园户(茶农)的茶株造册登记。园户每年春初先向茶场领取预购本钱,茶叶采制后,除留自饮茶和交纳茶租外,其余茶叶必须全部售与茶场。严禁园户私自卖给商人。 马的来源一一马的来源大致为今天的西藏、青海、川西、甘肃及新疆的一部分。这里是藏、蒙、回、撒拉等游牧民族的聚居区,盛产名马。且“产马多而驯良”,一直是我国马匹的主要产地,从而为茶马互市提供了充足的良马来源。《明史·食货四》载:“自碉门,黎雅抵朵甘,乌思藏,行茶之地五千余里,山后归诸德州,西方诸部落,无不以马售者。” 茶马司——茶马司是专门管理茶马贸易的机构。宋代曾置都大提举茶马司专理榷茶易马之事,官品甚高。明代更加强了茶马之事。《明史·职官志》:“茶马司,大使一人,副使一人,掌市马司之事。洪武中,置洮洲、秦州、河州三茶马司,设司令、司丞。十五年改设大使、副使各一人,寻罢洮州茶马司,以河州司兼领之,三十年改秦州茶马司为西宁茶马司。又洪武中,置四川永宁茶马司,后革,复置雅兴碉门茶马司。” 茶马交易制度历时千年,兴于唐、盛于宋、歇于元、严于明、衰于清。清代康熙年问,随着国家边境的确立和战事的减少,政府对马匹的需求不如往日迫切。于是“罢中马之制,令商纳税银”,并削减茶马司,只留下西宁、庄浪、甘州三茶马司,兰州一跃成为全国茶马集散地,乃西北茶马互市的中心。 年,清王朝裁撤茶马司,改征茶封税,至此,由唐朝兴起,延续一千多年的西北茶马贸易制度宣告结束。“罢中马之制”后,西北地区逐步形成了西安及周边泾阳、咸阳为中心的边茶加工集散地。甘肃兰州为经营销售市场,东柜是山西、陕西商人,西柜则由甘肃回民茶商为主。此时,销售的茶以紧压茶——茯砖为主,原料由湖南安化所产黑茶并拼入部分汉川所产之茶。至道光元年(年),安化黑毛茶边销和内销量已达~吨,其中一半以上由陕西发给引票,运至泾阳加工为茯砖茶,再运兰州转销西北各少数民族聚居区以及西亚、俄罗斯牧区。另一部分,则由山西、陕西、甘肃商人在安化各埠,就地加工为天尖、贡尖、生尖、乡尖、捆尖、花卷(千两茶),运往山西、内蒙、陕西、甘肃等地销售。 四川是我国边销茶生产最早的产区,其发源地应在四川雅安,原因有三:一是随着少数民族地区茶叶需求量激增,导致离销区较近的雅安周边茶叶产量大幅提高,采摘标准降低,二是雅安地区多雨、茶叶难以及时干燥,粗老茶经渥堆后滋味得以改善;三是这类茶由于采用了后发酵工艺,品质风味不易变化而更趋稳定,亦便于大规模的储藏和运销。 四川边销茶自唐朝即与吐蕃商定在赤岭(今青海湖东岸的日月山)、甘松岭(四川松蕃)建立茶马交易市场。自明始,湖南黑茶取代汉川茶运销西北后,四川边茶主销西藏。清朝,四川边茶贸易一方面按官茶路线,沿白龙江河谷而上,翻越秦岭西段和岷山、到达秦州(天水),运往西宁、洮洲、庄浪、河洲、甘洲等茶马司,一方面通过藏彝孔道的民间贸易方式运销藏、羌、彝、回等少数民族地区。 云南茶古代因山高路远,远离中央政府,虽然在唐代就与西番有茶叶的民间贸易,但一直未曾纳入中原王朝的茶马交易之列。顺治十八年(年),清政府应达赖喇嘛要求在云南永胜开设茶马互易市场。自此,云南边茶主销西藏的西南部和云南西北部的藏区。 湖北边茶又称湖北老青茶。光绪初年山西商人开始指导以羊楼洞为中心的湘鄂交界地区茶农参照安化黑茶加工方法生产老青茶,并压制成老青砖,销售途径又分为“东口茶”和“西口茶”,“东口茶”以张家口为集散地转销内蒙东部、蒙古和俄罗斯等地,而“西口茶”主要运销包头,销往内蒙西部地区。目前,内蒙开放了中蒙、中俄边境贸易,一部分湖北老青砖、米砖和湖南黑茶等黑茶产品分别通过绥芬河、满洲里、二连浩特销往俄罗斯和蒙古人民共和国。 广西六堡茶因有渥堆发酵和松柴明火烘焙工艺,与湖南黑茶品质较为接近,据考证,其生产历史有二百余年。早期部分销往西北地区,距查证,陕西泾阳筑制茯茶便有拼配六堡茶的习惯。六堡茶近代主销广西、广东地区,侨销香港、澳门、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地区的华人聚居区。 此外,浙江也产砖茶。年5月,为支持解放西藏和扩大砖茶外销业务,在建德洋溪、分水、新昌大市聚三处设立初制所,改制和推广砖茶,其产品以“浙江黑砖茶”命名,是传统的长方以字砖样式,每块二千克重。年,大批量压制运销苏联,年停产。年恢复,利用红、绿茶副产品压制小型砖茶,每片二两(一百克),定为小红砖(小米砖),小绿砖、小青砖等,销往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宁夏、陕西、山西、山东、辽宁及黑龙江等地,年停产。 “边销茶”一直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日常生活饮品,有千年的饮用历史。为何这一饮用习惯至今未曾改变。这与茶的保健功能是有密切关联的。在中国早期出版的茶书里是这样概述茶之功效的一是茶能促消化、解油腻一毒和清热,所谓“牛羊之毒,青稞之热,非茶不解也”;三是维他命(维生素),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机能代谢的主要物质,史书记载,l年,一队征战士兵因缺茶而得不到身体必需的维生素,进而伤口不得愈合,皮肤溃烂,最后失去战斗力而大败。四是茶具有驱除体内蠕虫之作用,五是茶内的茶香油可以兴奋神经,使疲劳得以恢复。后期西医在研究茶之功效时,亦提到了茶单宁(茶多酚)和咖啡因的作用。 西北地区因气候原因不产茶,而茶对身体又是如此重要,故在明史茶法开篇即有“番入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以制羌、戎。”这就是历时千年茶马交易之由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政府一直把边销茶的供应作为一项民族政策。年,西北各省陆续成立了国营中国茶叶公司各省区分公司,茶叶与粮食、棉花一样,被纳入计划经济范畴。年后,国家放开茶叶市场计划管理,但边销茶还一直按照特殊商品执行计划。并对边销茶的生产经营实行补贴,给予减免税收和国家贮备的政策,以确保这一特殊商品的供应,实现民族安定。(三)湖南黑茶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湖南黑茶一是历史悠久,二是产量甚巨,三是质量优良,四是品类丰富。唐代中期,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和消费的增加。茶叶贸易随之兴旺。在太和年间(~年)开始与塞外进行茶马交易。从江南到华北,以至塞外,形成了广阔的茶叶市场。商人在湖南收购较多的为潭洲、岳洲、衡洲茶。史书记载,年,朝廷派三司军将到湖南买茶的就有数起。湖南的渠江薄片的益阳团茶就运销湖北江陵和襄阳一带。 宋朝实行由政府专买专卖的“榷茶制”,由茶商向政府纳税领取引票,持引至生产地收购,运往北方销售。年,宋政府在安化县资水北岸的龙塘设“博易场”,运去盐米布帛,交换茶叶等土产。 明朝,继续实行由政府垄断的茶马政策,湖南安化生产的黑茶由商人运销西北,由官府统一经营。由于质好价廉,深受少数民族地区的亲睐,于年正式定为官茶,自后西北官引茶以汉中、四川茶为主,湖南茶为辅。此时的产地集中于资水沿岸各市镇,前来采购黑茶的茶商有晋、陕、甘、鄂、湘等省籍商人。 明末清初,安化黑茶逐渐占领西北边销茶市场,安化成为“茶马交易”的主要茶叶生产供应基地。并运往山西、陕西及河北等省内销,最高年份达余吨。 清朝,随着茶叶饮用及内外销贸易日兴,湖南茶产区域逐渐扩展到省内外大部分县域,湖南黑茶已成为“引”茶,茶商持引赴产地购买,年定额引,于西宁、庄浪、洮岷、河州、甘州各处地方行销。临湘生产的老青茶,由山西商人来羊楼司收购,运销内、外蒙古及俄国。清雍正初,桃源县有蒋、周等八姓茶商专制黑茶,此时的黑茶运销盛极一时,仅安化县最盛时期,产销达引之巨(折15万担,合8吨),清嘉庆年问(年以前)年产7.2~8万担。 17世纪,货币制度畅行,以货易货方式被淘汰。康熙年问,停止茶马交易。乾隆二十一年(1年),湖南巡抚陈宏谋奏定安化引茶章程,谷雨以前的细茶,先尽陕甘茶商持引收购。谷雨以后之茶,才可贩给客贩。道光元年(年)以前,陕西茶商持引以委托行栈汇款到安化定购或以羊毛、皮袄换购黑茶,并就地加工成花卷茶(千两茶)和散尖茶。最盛时期,商号达30余家,花卷茶年产3万~4万支,主销山西、陕西、宁夏、内蒙、河北及哈察尔、绥远一带。 湖南黑茶因量多质好,一直畅销兴旺,把持着西北茶销的重要位置。其中,虽有两次大的战争变故,对湖南黑茶的产销造成了一段时间的影响,但因湖南黑茶所居的历史地位,以及所发挥的作用,通过政府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很快得以恢复。 一是咸丰同治间,陕甘回民掀起抗清起义,致使东西二柜茶商逃散,产销严重脱节,身为陕甘总督的湖南籍人士左宗棠于同治末年(年)戡定新疆,采取“以票代引”制,降低茶税,有效地解决了茶市贸易问题。其主要措施为“改引为票”,由商贩自由认领,除原有的东西两柜外,增设南柜,招致湖南商贩参加,并减轻商贩负担,凡从湖南贩茶出境者,只征厘金两成,其余八成由甘肃补贴,此举极大地促进了湖南黑茶的发展。 二是民国时期,因内外交困,交通阻塞,致使产销脱节。民国三十一年(年)12月9日行政院颁发砖茶运销西北五条训令,对销售价格,交通作了明确的规定,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由国家对砖茶从原料到产地实行统筹统销的政策,缓解了西北茶荒。 年9月,湖南省成立茶叶管理处,此时又适值我国与苏联签订货款易货合同,并商定茶叶为偿还贷款的主要货物。于是选定在黑茶主产区安化江南建立砖茶加工厂。于年试制第一批黑茶砖获得成功,终止了“在产地不能压砖”的历史。使湖南正式成为了紧压边销茶的省份。至此,湖南边销茶的产量位居全国之首,年销量达2.5万吨,占我国边销茶年销量的l/2。 湖南黑茶历来以品质取胜,从潭洲铁色茶、渠片薄片、益阳团茶到明朝前期的“商人越境私贩”都说明了湖南黑茶的品质非同一般。虽然湖南黑茶自明以来才作为官茶易马之茶,但其优异的品质早已名闻遐迩,并在其后的几百年时间内把持整个西北地区,清朝又以优异品质取代福建武夷之茶,远销俄国。 湖南黑茶品类丰富,从早期的篓包散装茶(甘引和陕引)到后期的全手工捆压而成的千两茶,再到黑砖茶、茯砖茶、花砖茶、天、贡、生尖茶,可谓是琳琅满目,花色齐全。近年来各种不同级饮,品味风格的新型的产品更是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本文章于/08/01日由jinli转载于盛世文玩网站。如有版权纠纷请先联系我们处理。
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