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北京心脏学会协办,医院承办的心房颤动综合管理专项能力培训项目第17期学术活动在郑州隆重举行。
本期执行主席董建增教授精心组织安排,邀请了刘新灿教授、秦雷教授、许学升教授、赵永辉教授、杨海涛教授、陈珂教授、吴金涛教授,李连东教授和陶海龙教授担任主持嘉宾,整整一天的学术内容涵盖了房颤综合管理、抗凝治疗、导管消融及病例讨论等专题。虽然外面的气温接近零度,但阻挡不了当地医生的学习热情,会场一派学习气氛!
现场图
一.房颤综合管理专题
张彦周:心衰合并房颤的治疗
在心衰合并房颤的治疗讲题中,医院张彦周教授指出,心衰与房颤之间同病因、互因果,心衰的病因及诱因治疗、药物及非药物治疗均可以作为房颤的上游治疗。合理的心衰治疗是防治房颤的关键,纠治房颤是治疗心衰的必要措施。多项临床研究的证据表明,对合并心衰的房颤患者,导管消融相对于药物治疗可降低死亡率与再入院率,更好地维持窦律。而且,房颤可能是"不明原因"心衰的病因,要给予患者至少一次维持窦律的机会。
张彦周教授。
陶海龙:心源性脑卒中的诊治进展
医院陶海龙教授从一位心内科医生的角度,为参会者系统讲解了心源性脑卒中的诊治进展。他提到,心源性脑卒中的预后更差,房颤是导致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
年我国专家共识建议,对所有新发缺血性卒中/TIA患者,应常规进行针对房颤的病史询问、体检和12导联心电图检查(IA),并尽可能开展至少24小时连续心电监护(IB)。对不明原因缺血性卒中/TIA患者,或疑似心源性脑栓塞而未发现证据者,推荐24小时Holter心电监测(IA)。对STAF评分≥5分的缺血性卒中者(IIB),或LADS评分≥4分的缺血性卒中/TIA者(IIIC),应根据条件选择多种心电检测手段,包括24小时Holter、延长Holter心电监测或重复多次12导联心电图检查,以发现可能存在的房颤。
陶海龙教授。
陈晓杰:导管消融并发症及处理原则
医院陈晓杰教授认为,提高介入操作的风险意识,减少并发症,及时准确处理,降低并发症的致残率及致死率是当前重要课题。他系统介绍了导管消融过程中血管并发症、血气胸并发症、迷走反射综合征、心包填塞、麻醉药及造影剂过敏、导管器械并发症、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瓣膜损伤、室颤、急性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肺静脉狭窄、心房食管瘘发生的原因、预防及处理原则。
他认为,牢固树立安全意识,摆正心态,小心谨慎,不急不躁,能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熟练掌握各种并发症的特点及临床表现,一旦发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是关键。
陈晓杰教授。
阮燕菲:抗心律失常药物普罗帕酮治疗进展
首都医科医院阮燕菲教授为参会者详细讲解了Ic类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普罗帕酮的临床治疗进展。她指出,目前指南共识推荐普罗帕酮用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房颤及非持续性室速患者。相比胺碘酮,口服普罗帕酮用于恢复窦性心律,转复率高,起效快。相比索他洛尔,普罗帕酮能更有效地维持窦性心律。此外,普罗帕酮的心外副作用少,安全性更佳。
阮燕菲教授。
二.房颤抗凝治疗专题
王现青:房颤特殊人群的抗凝治疗
对于房颤特殊人群的抗凝治疗话题,医院王现青教授分别讲解了房颤老年人、孕妇、合并肝肾功能不全、合并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冠心病、合并瓣膜性疾病及卒中后患者的抗凝管理策略。例如,对有卒中风险的房颤妊娠患者,推荐予以抗凝治疗。在妊娠的前三个月和分娩前2~4周使用剂量调整的肝素,维生素K拮抗剂或肝素可用于妊娠的其余阶段。
此外,老年房颤患者有效抗凝治疗可带来更大的绝对获益,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的颅内出血风险显著低于华法林。真实世界数据表明,在老年房颤患者中,与达比加群相比,利伐沙班可显著增加颅内出血和胃肠道大出血风险。
王现青教授。
赵育洁:EHRA房颤患者NOAC应用临床实践指导
对于房颤的卒中预防,尤其是在新患者中,NOAC已成为替代华法林的优选方案。然而,如何在特定的临床情况下优化使用NOAC,医生常常存在疑虑。
医院赵育洁教授根据EHRA房颤患者NOAC应用临床实践指导文件,重点讲解了NOAC的剂量选择、NOAC治疗中出血并发症的管理、进行择期侵入性操作/手术或消融术患者的NOAC应用、需要急诊手术干预患者的NOAC应用,以及使用NOAC期间发生急性卒中患者的处理等细节。
赵育洁教授。
孟哲:房颤患者行PCI的抗栓治疗策略
医院孟哲教授在房颤患者行PCI的抗栓治疗策略讲座中表示,行PCI的房颤患者的抗栓管理必须平衡预防血栓的需求和出血的风险。对于已使用NOAC治疗的患者,EHRA指南推荐初始三联治疗,然后使用NOAC加单个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RE-DUALPCI研究结果表明,与华法林加P2Y12抑制剂加阿司匹林三联治疗相比,达比加群联合一种P2Y12抑制剂双联治疗可显著降低出血风险,且预防血栓栓塞事件的总体疗效相当。达比加群mg和mg两种剂量的双联治疗均显著降低风险。达比加群双联方案为房颤患者在PCI术后抗栓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且两种达比加群剂量均已批准用于房颤卒中预防。
孟哲教授。
三.房颤导管消融专题
陈松文:房颤合并高危患者的射频消融治疗
上海交通医院陈松文教授在讲座中首先通过一则典型病例说明,房颤合并高危患者行导管消融治疗,不可能完全避免并发症,但可以尽量减少。并发症并不可怕,但需及时发现并正确处理,可怕之处在于不知为何发生、不知如何改进。医患、医医、医护及时沟通交流非常关键。
通过讲解多例特殊房颤患者的治疗经过,如高龄、儿童、尿毒症肾移植术后、围术期脑梗塞、多次消融术后的案例,陈松文教授总结称,对于特殊患者,如果准备不足,仓促上台,则可能遭遇"十面埋伏",危机四伏;准备充分,则可将高危转换为低危甚至等同于常规操作,"天堑变通途"。这需要全面监护,操作规范,注意细节,及时收手,循序渐进,善于学习,及时交流,互相借鉴。
陈松文教授。
白中乐:PentaRay导管在房颤导管消融中的应用
医院白中乐教授在讲座中称,不管房颤采用何种导管消融策略,精准的心房结构模型是达到消融终点的基础。PentaRay星型磁电双定位标测导管适用于全心腔的高精密度标测。应用PentaRay导管可以清晰显示肺静脉走行,观察肺静脉电位,结合起搏有助于判断肺静脉双向阻滞,可以标测消融术中房速及术后房扑,标测心房基质,标测房颤时空离散,具有诸多优势。
白中乐教授。
吴磊明:心内超声在房颤导管消融中的应用
医院吴磊明教授详细讲解了心内超声在房颤导管消融中的应用细节,如心内超声的操作流程、心内超声指导消融三尖瓣峡部,以及识别特殊解剖结构等内容。采用X线加三维方案,心脏内信息缺失,无法提前发现并发症;对解剖识别较弱,依赖于到位和经验,而且有射线危害。相反,采用心内超声加三维方案,可以实时了解心脏内信息,清晰展示解剖结构,射线危害低,学习曲线短,具有相当的优越性。
吴磊明教授。
四.病例讨论专题
王琎:复发房颤导管消融两例
医院王琎教授为大家带来两例复发房颤的导管消融案例。通过一步步讲解术中过程和操作要点,王琎教授总结称,在房颤的导管消融中,肺静脉电隔离的基石地位不可动摇,其次要判断房颤的触发机制与维持机制,有针对性地处理。此外,还要验证潜在的传导,以防复发。
王琎教授。
王徐乐:ACS合并房颤患者抗栓一例
医院王徐乐教授介绍了一则ACS合并房颤患者抗凝方案选择的案例。这是一位73岁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男性,在紧急尿激酶溶栓治疗期间心电监护示阵发性房扑、房颤。患者高血压30余年,糖尿病病史20余年,乙型肝炎20年,吸烟50年,饮酒40年。院内超声显示,双侧小腿肌间静脉和右侧腓静脉血栓形成。
他的CHA2DS2-VASc评分5分,HAS-BLED评分6分,王徐乐教授给出的抗栓方案是,入院时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低分子量肝素;出院时处方达比加群mgBID,继续双联抗血小板治疗;1个月后停用阿司匹林,12个月后停用氯吡格雷,单用达比加群治疗。
王徐乐教授。
洪晋:"心房变形记"
医院洪晋教授报告了一则典型的房颤合并心衰病例。68岁男性,入院诊断持续性房颤、短阵室速、心功能II级、脑梗塞后、慢性阻塞性肺病,pro-BNP高达pg/ml,CHA2DS2-VASc评分4分。对其采用房颤"2C3L"导管消融策略,房早激动标测加环上腔静脉消融。术后6个月随访,患者心房出现良性重构,左房内径明显缩小,心功能明显改善,心衰症状有效控制。但该患者仍然存在房室不同步问题,需要进一步调整用药并观察疗效。
洪晋教授对该病例的体会是,房颤和心衰往往合并存在,互为因果,相互促进,导管消融早期节律控制可以打破这一恶性循环,在心房广泛纤维化之前行房颤消融是合理的,消融后窦律的维持为扩大的心房赢得一段宝贵的良性重构时间。此外,房颤危险因素的治疗和管理同样重要,可以减少复发,为患者争取更长的窦律维持时间。
洪晋教授。
李培成:最早点即靶点?"隔山打牛"成功消融两例
新医院李培成教授则分享了一例房速、一例频发室早的导管消融案例,详细介绍了术中操作步骤。基于这两则病例的治疗经过,李培成教授总结称,解剖毗邻部位起源的心律失常,有很大一部分起源于单个最早激动部位,也有相毗邻多个部位激动较早。这些毗邻部位之间可能存在肌肉纤维的连续,多部位序贯消融常可获得成功。
李培成教授。
心在线专业平台专家打造编辑王雪萍┆美编柴明霞┆制版张莉娟王雪萍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