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之前,人们认为不生病就是健康。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宪章中提出了闻名于世的健康新概念:“健康不仅仅是不生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这就充分表明,健康在生物属性方面,不单纯指人体没有病痛,而是强调人在气质、体质、情绪、智力等方面的完好状态,还在社会属性方面要求人们的社会活动、人际关系、社会地位、生活方式正常,在环境、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满意度等方面也属正常。”“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从实践中总结出健康的10条标准:”
①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且不感到过分紧张疲劳;
②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大小,不挑剔;
③善于休息,睡眠好;
④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内外环境各种变化;
⑤能够抵抗一般感冒和传染病;
⑥体重适当,身材匀称,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
⑦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睑不发炎;
⑧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⑨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⑩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走路轻松。以上10条标准涵盖了健康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三方面的内容。
“20世纪90年代,又有专家结合现代生活实际,提出了身体健康的“五快”、精神心理健康的“三良好”的衡量健康的新标准。”“五快”是
①吃得快:进食时有很好的胃口,能快速吃完一餐饭而不挑剔食物,这表明您的内脏功能正常;
②便得快:一旦有便意,能很快排泄大小便,且感觉轻松自如,在精神上有一种良好的感觉,说明你的胃肠消化功能良好;
③睡得快:上床后能很快熟睡,且睡得深,醒后精神饱满,头脑清醒,说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功能协调,且内脏也无病理性信息的干扰;
④说得快:语言表达正确,说话流利,表示头脑清楚,思维敏捷,中气充足,心、肺功能正常;
⑤走得快:行动自如,活动敏捷,说明精力充沛旺盛。
“三良好”是
①良好的个性人格: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具有坦荡胸怀与豁达乐观的心境;
②良好的处世能力:看问题客观现实,具有自我控制能力,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对社会事物的变迁能保持良好的情绪,能保持社会外环境和身体内环境的平衡;
③良好的人际关系:待人接物能大度和善,不过分计较,能助人为乐,充满热情,与人为善。
当人体的组织器官发生病理变化,并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时便称为疾病。
健康是“第一状态”,疾病是“第二状态”,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既非健康也非疾病者称为“第三状态”。这种“第三状态”,即“亚健康状态”,也有人称为灰色状态、病前状态、亚临床期、临床前期、潜病期、半健康人。亚健康的较为明确的定义,系指无明确的躯体和心理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的疾病,但经现代化仪器或专科医生的诊断均达不到疾病的标准。在这种状态时,人的免疫功能下降,容易转变为疾病。“亚健康”概念的提出是国际医学界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的医学新思维,是医学的一大进步。亚健康虽然不是疾病,却是现代人身心不健康的一种表现,人体免疫功能下降,容易患病。预防、消除亚健康,是世界卫生组织21世纪一项预防性的健康策略。据世界卫生组织一项全球性调查结果表明,全世界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经医生检查,诊断有病的人也只占20%,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中医膏滋方在治未病,在调控、纠正亚健康状态方面有显著疗效。
一、长期疲劳
长期疲劳是一种自我感觉,也是亚健康的主要标志和典型的表现。常听人说:“每天忙忙碌碌的工作,弄得我头昏脑胀、精疲力竭。”“在办公室,我整天与空调、电脑、电话相伴,弄得我烦躁头晕,熬到下班回家,往沙发一躺,连饭都懒得吃,什么事都不想干。”也有人说:“没完没了的作业,一场接一场的考试,弄得我脑子里迷迷糊糊,说话无力,健忘失眠。”还听人说:“我虽然退休在家,不是带孙子,就是洗衣服、做饭,活得很累。”以上这些叙述,就是疲劳这一亚健康状态的各种表现。
躯体性疲劳
工作时间过长、体力劳动过度、体育锻炼运动量过大均可造成躯体性疲劳,一般在休息后可以恢复,如长期劳累又得不到充分休息,使身体长期处于疲劳的亚健康状态,可使身体抵抗力下降,产生各种疾病。中医学认为躯体性疲劳与肺脾气虚的关系最为密切。治疗当从补益肺脾之气,强壮精神入手。
白参粉30g,炙黄芪g,党参g,黄精g,山药g,茯苓g,刺五加g,绞股蓝g,大枣g,龙眼肉g,阿胶g,浮小麦g,炙甘草g。
上药除白参粉、阿胶之外。余药用冷水浸泡2小时,入锅加水煎煮3次,每次1小时,榨渣取汁,合并滤汁,去沉淀物,加热浓缩成清膏。阿胶研成粗末,用适量黄酒浸泡,隔水炖烊,冲入清膏中,和匀。加入炒制过的冰糖,待冰糖溶化后调入白参粉,搅匀,再煮片刻即成。每次20~30g(1汤匙),每日2次。
脑力性疲劳
学习压力过大,学习时间过长,甚至经常开夜车或整天与电脑、文件、数字打交道。长期伏案工作,中间又不注意休息,均可引起脑力性疲劳,这一亚健康状态容易使人诱发神经衰弱、智力衰退等疾病。中医学认为脑力性疲劳与肾精亏虚的关系最为密切。治疗宜补肾益精,健脑安神为主。
熟地黄g,制何首乌g,桑椹g,枸杞子g,山茱萸g,山药g,鹿角胶g,黑芝麻粉g,核桃仁粉g,牛骨髓g,茯神g,炙远志g,紫河车g,菟丝子g,炙甘草g。
上药除黑芝麻粉、核桃仁粉、鹿角胶、牛骨髓之外,余药用冷水浸泡2小时,入锅加水煎煮3次,每次1小时,榨渣取汁,合并滤汁,去沉淀物,加热浓缩成清膏。牛骨髓洗净后入锅煮成稀糊状,调入清膏中,和匀。鹿角胶研成粗末,用适量黄酒浸泡,隔水炖烊,冲入清膏中,和匀。加入炒制过的白糖g,和匀。最后调入黑芝麻粉、核桃仁粉,搅匀,再煮片刻即成。每次20~30g(1汤匙),每日2次。
心理(精神)性疲劳
整天做一些自己不乐意干的事情或工作,虽然工作量不是很大,但精神不舒畅,心情受压抑,感到“活的累”。有人刚上班,刚干活片刻,就觉得周身无力;有人刚拿起书本,就感到厌倦无精神,这些表现便属于心理性疲劳。如心理上得不到及时调适,日久可诱发失眠、忧郁、高血压病、冠心病、胃病等心身疾病。中医认为心理性疲劳与肝郁气滞,疏泄调达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治疗应重视心理调整,愉悦精神,膏滋方调理可采取疏肝理气,解郁增力法则。
柴胡g,白芍g,当归g,枳壳g,郁金g,金橘叶g,山药g,佛手g,青皮g,太子参g,陈皮g,玫瑰花50g,绿梅花50g,茯神g,柏子仁g,玉竹g,莲子心g,炙甘草30g。
将玫瑰花、绿梅花、莲子心研成细末备用。余药用冷水浸泡2小时,入锅加水煎煮3次,每次30分钟,榨渣取汁,合并滤汁,去沉淀物,加热浓缩成清膏。加入炒制后的冰糖g,待冰糖溶化后,调入玫瑰花粉、绿梅花粉、莲子心粉,再煮片刻即成。每次各20~30g(1汤匙),每日2次。
临床上,许多长期疲劳之人有躯体与脑力两方面的因素;有的疲劳是脑力与心理两者导致,有的疲劳可能是躯体、心理与病理三者的综合因素,称为综合性疲劳,采用膏滋方调理上,可根据其侧重,定开不同的膏滋方调理。
临床上的病理性疲劳,如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造血系统疾病、内分泌代谢性疾病、肿瘤及一些传染性疾病均可引起疲劳症状,疲劳往往是一些疾病的先兆症状、前驱症状,这种疲劳往往在工作量、活动量并不大时出现,疲劳程度较重,休息后难以消除,仔细观察一下,病理性疲劳大多会伴有疾病的其他症状。它不属于亚健康状态,应尽早就医,也不在本书讨论的范围。
二、反复感冒(缓解期)
感冒有轻重之分,轻的一般称“伤风”:重者称“重伤风”,中医又称为“时行感冒”。本病包括西医的上呼吸道感染和流行性感冒在内。反复感冒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感冒反复发作,过于频繁,有的人每个月发生多次感冒,观察病程在1年不愈者,便可判断为反复感冒。这种病在儿童称为“易感儿”,可根据不同年龄每年感冒的次数来诊断,如2岁以前每年上呼吸道感染次数超过7次,下呼吸道感染次数超过3次;3~5岁每年上呼吸道感染次数超过6次,下呼吸道感染超过2次;6~12岁每年上呼吸道感染次数超过5次,下呼吸道感染次数超过2次;同时,上呼吸道感染第2次距第1次至少要7d以上,若上呼吸道感染次数不够,可加上上、下呼吸道感染次数,反之则不能成立。观察病程在1年者便可诊断为反复呼吸道感染或反复感冒。
反复感冒(或称反复呼吸道感染)属于亚健康状态的一种表现,可以由多种病原体(主要是病毒和细菌)诱发,但根本原因是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导致,也与人体缺乏多种微量元素有关。中医学认为反复感冒者多因肺气虚弱或肺脾气虚,表卫失固,抗御外邪侵犯的能力减弱所致。根据中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当感冒发生后,出现怕冷发热、头痛鼻塞、打喷嚏、流鼻涕、咳嗽时应对症治疗,采用缓解感冒症状的药物或食物。但治疗重点应放在感冒缓解期,膏滋方治疗原则应从补益肺气、益气健脾、提高免疫功能入手,从根本上治疗反复感冒这一亚健康状态,较长时间服用膏滋方才能收效,一般需2~3个月。
“白参须50g,生黄芪g,党参g,白术g,防风g,麦冬g,黄精g,绞股蓝g,五味子g,大枣g,龙眼肉g,山药g,杏仁g,陈皮50g,砂仁20g,炙甘草30g。
将白参须研成细末备用。余药先用冷水浸泡2小时,入锅加水煎煮3次,每次1小时,榨渣取汁,合并滤汁,去沉淀物,加热浓缩成清膏。加红糖g,待糖溶化后。调入人参须粉,再煮片刻即成,每次20~30g(1汤匙),每日2次。儿童酌减服用量。
”三、畏寒怕冷
畏寒怕冷是指人体的在没有炎症感染、病毒性感染等情况下,比正常人畏惧寒冷,手足发凉,衣着比正常人多,冬季更加严重,尤其多见于老年人及妇女。还有一种叫做“低体温综合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自觉畏寒怕冷,面色苍白,口唇色紫,呼吸减慢,血压偏低,四肢发凉,严重者可出现低血压、心搏骤停。畏寒怕冷可能由贫血、低血压病、甲状腺功能减退、内分泌失调而导致,但大多数畏寒怕冷、四肢发凉的人属于亚健康状态,主要原因是饮食不当、营养缺乏、衣着不当、缺乏运动、喜静少动所引起,合理营养,增加进食温热类食物,可明显增强机体的御寒能力。中医学认为畏寒怕冷主要为脾肾阳虚而引起,可采用以下温补脾肾法的膏滋方治疗。
熟地黄g,山药g,山茱萸g,鹿角胶g,肉桂30g,制附片50g,肉苁蓉g,菟丝子g,党参g,黄芪g,白茯苓g,核桃仁g,刺五加g,仙茅g,淫羊藿g,炙甘草50g。
将肉桂研成细粉备用。余药除鹿角胶以外,用冷水浸泡2小时,入锅加水适量,煎煮3次,每次1小时,榨渣取汁,合并滤汁,去沉淀物,加热浓缩成清膏。鹿角胶打碎后适量黄酒浸泡,隔水炖烊,冲入清膏中,和匀。用饴糖g收膏。最后调入肉桂粉,再煮片刻即成。每次20~30g(1汤匙),每日2次。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