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失禁(urinaryincontinence)是由于膀胱括约肌损伤或神经功能障碍而丧失排尿自控能力的一种疾病,国际尿控协会将其定义为:确定构成社会和卫生问题,且客观上能证实的不自主的尿液流出。尿失禁严重影响着老年患者的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生物反馈疗法通过生物反馈训练改变肌肉收缩力度,增强患者的控尿能力。酒石酸托特罗定片为抗胆碱能药物,能抑制逼尿肌不稳定收缩,改善膀胱感觉功能,改善尿失禁症状。本文通过对比生物反馈联合低剂量酒石酸托特罗定和单用酒石酸托特罗定治疗80例老年尿失禁患者的临床疗效,对2者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
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择年1月至年12月湖北医院门诊或住院年龄≥60岁,有尿失禁症状的老年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所有研究对象症状持续>1年,经检查排除泌尿系感染、肿瘤、梗阻性疾病,排除严重心肺疾病、严重肝肾功能异常疾病者,无抗胆碱药物禁忌和过敏史,可以配合完成治疗。所有患者均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治疗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平均(66.45±3.93)岁,平均病程(4.58±3.19)年,治疗前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ICI-Q-SF)评分为(16.2±2.1)分;对照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龄(66.13±4.84)岁,平均病程(4.48±3.09)年,治疗前ICI-Q-SF评分为(16.2±2.4)分。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严重程度(ICI-Q-SF评分)各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1.2.1生物反馈技术:本研究使用广东深圳科瑞康公司生产的AMB型尿失禁治疗仪,治疗前患者排空大便,将人体腔内探测器置入体腔(肛门或阴道内),把捕捉和测量到的盆底肌肉的肌电信号和图象反馈给患者,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盆底肌肉运动。治疗1次/d,1月为1个疗程。每次治疗结束后,告知患者按上述收缩运动模式自行盆底肌功能锻炼,根据个人耐受能力和症状严重程度调整锻炼次数及时间,2~3次/d,5~20min/次。疗程结束后指导患者每日坚持行盆底肌功能锻炼。
1.2.2药物疗法:治疗组患者服用低剂量酒石酸托特罗定片3月(1mg,2次/d),对照组患者按说明书推荐剂量口服酒石酸托特罗定片3月(2mg,2次/d),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后则酌情减量或停用,药物由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1.2.3注意事项:老年患者的理解、耐受能力差,需要医护人员耐心的指导。治疗前向患者说明仪器注意事项,治疗期间鼓励患者,增强信心,避免过度疲劳,使其配合仪器治疗并熟练掌握肌肉功能锻炼方法。治疗期间避免服用抗真菌药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定期电话随访患者,确保患者坚持行盆底肌群功能锻炼。
1.3疗效判定1.3.1主观疗效判定:根据患者主观症状和治疗前后国际尿控协会(ICS)推荐的1h尿垫试验结果评定疗效:(1)治愈:尿失禁症状消失,日常活动无漏尿,尿垫试验尿量<1g;(2)有效:日常活动漏尿次数少于治疗前,尿垫试验尿量较前减少;(3)无效:治疗前后漏尿次数无变化,尿垫试验尿量无变化。
1.3.2问卷评分:治疗前及治疗3月时对2组患者进行ICI-Q-SF评分和生活质量指数(QOL)评分。尿失禁患者很难准确表述有关尿失禁症状对其影响,ICIQ-SF评分从漏尿次数、漏尿量、漏尿时间等方面量化,准确评估尿失禁患者的严重程度。QOL评分评价患者受尿失禁症状困扰的程度,可反映尿失禁的治疗效果。
1.3.3观察指标:观察2组患者服药期间的药物不良反应,记录治疗结束时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珋x±s)表示,计数资料以率或百分比表示。2组治疗前后各项评分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2组疗效比较80例患者随访3月时评价疗效,结果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5%,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过程中出现口干、眼干、头晕、便秘、排尿困难不良反应,减量或停用药物后症状缓解。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2组患者治疗前后ICI-Q-SF评分、QOL评分比较2组治疗前后2项评分变化差异显著,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比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5)。见表2。
3讨论国际尿控协会(ICS)最新统计表明,尿失禁已成为世界五大疾病之一。我国部分地区开展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尿失禁发病率为18%~53%,而老年人尿失禁发病率更高。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神经调节和内分泌功能逐年减退,多种膀胱逼尿肌功能变化,膀胱逼尿肌持续性张力增高或无力,尿道括约肌过度松弛,尿道结缔组织损伤和盆底肌肉萎缩、松弛、器官脱垂,膀胱不随意性收缩等原因均可导致尿液不受控制而自行流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手术、肥胖、药物、心理因素、骨盆骨折、分娩、妇女绝经期后、雌激素下降、帕金森病、糖尿病、前列腺增生等慢性疾病,服用多种药物等都是造成老年尿失禁的常见原因。长期尿失禁会诱发泌尿系统严重病变,如盆腔炎,膀胱炎,阴道炎,性生活障碍,膀胱癌及尿毒症等,可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近年来,生物反馈治疗作为一种无创性治疗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取得了显著效果,本研究选用的尿失禁治疗仪利用肌电生物反馈技术,将生物反馈、电刺激、盆底肌肉运动疗法等非手术治疗方法融会贯通为一体,通过指导患者对排尿相关器官和肌群进行针对性训练,选择性地收缩和放松肌群,增强提肛肌和尿道周围肌群肌力,抑制膀胱收缩,从而形成并保持脱离反馈治疗仪而进行的有意识的行为控制和心理训练,逐渐恢复排尿器官和肌群的功能,增强了患者的控尿能力。临床观察发现,老年尿失禁患者多为排尿相关肌群运动功能异常和膀胱不稳定等综合因素导致的混合型尿失禁,部分病人采用单一生物反馈疗法,效果欠佳。抗胆碱能药物酒石酸托特罗定片,是临床治疗尿失禁的一线用药。它有较强的亲和力,高选择性作用于膀胱壁、逼尿肌,通过竞争性拮抗M受体,抑制逼尿肌不稳定性收缩,改善膀胱感觉功能,从而降低膀胱不随意性收缩。本研究应用生物反馈联合低剂量酒石酸托特罗定片治疗40例老年尿失禁患者,从改善肌群运动功能异常和降低膀胱不稳定性两方面同时进行治疗,明显改善了老年尿失禁患者临床症状,总有效率达90%。
本研究中,患者治疗前后ICI-Q-SF评分和QOL评分比较结果显示,生物反馈联合低剂量酒石酸托特罗定对改善尿失禁症状,提高老年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心理困扰程度较单纯使用酒石酸托罗定片特治疗老年尿失禁有明显优势。承受治疗风险的能力降低,且多数因伴随慢性疾病同时服有其他药物,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增高,本研究给予患者低剂量酒石酸托特罗定片口服,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且出现的口干等不良反应患者可以耐受,停药后症状即消失,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综上所述,本文针对病因采用生物反馈联合低剂量酒石酸托特罗定治疗老年尿失禁,安全、有效,临床症状改善明显,提高了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但联合疗法的远期疗效可能与患者坚持肌肉功能锻炼的时间、服药时间等因素相关,还需大样本随访研究进行观察。
作者:李丽娜李敬会蔡莉莉,湖北省十堰市,湖北医院老年病科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