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家乡发展,品味安化生活/
写在之前:安化素有谷雨摘茶打擂茶的习俗,“洽哒谷雨茶,气死郎中的伢”。谷雨这天不管是什么天气,人们都会去茶山摘一些新茶回来,或者打擂茶,或者炒成绿茶,慢慢喝,以防病求健康。
安化擂茶起源于中华三始祖之一蚩尤帝,作为益阳安化特色饮品,已成功申请为益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地道的安化擂茶,大家在一起喝饮时必须摆“碟子”。即佐以换茶和糖点水果相伴食,安化人信奉擂茶,安化人离不开擂茶。擂茶记录着我们梅山悠久的历史,展示着我们华夏灿烂的文明关于谷雨节的来历,据《淮南子》记载,仓颉造字,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黄帝于春末夏初发布诏令,宣布仓颉造字成功,并号召天下臣民共习之。这一天,下了一场不平常的雨,落下无数的谷米,后人因此把这天定名谷雨,成为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
谷雨时节,安化梅城家家户户打制擂茶,期盼丰收。制作方法是用泡白了的白米、芝麻、花生、生姜和茶叶一起,放在陶制的“擂钵”中,用特制的山楂木木檑杵檑烂。吃的时候将茶浆放碗中冲泡。冲泡技术非常讲究,水的温度必须恰到好处,冲入茶碗必须敏捷熟练,使冲出的茶水白中泛绿,喝后清香挂齿,回味无穷。
母亲的擂茶◎李峰
在国家统购统销时期,人们所需的各种物资都是需要凭证凭票的,其中粮食就需要《购粮证》,而且大米和杂粮还是按一定的比例进行强制性搭配。我们一家六口,父亲是一名乡干部,母亲是一名小学老师,俩人的工资收入较低,而家里嘴巴子又多,一家人的生活基本上是过得紧巴巴的。幸而我有一位好母亲,她特勤劳,又特会安排一家子人的生活,她打出来的擂茶,不仅成了我们的生活主餐,而且还陶冶了我们的生活情趣。
那个时候,我们一般是一日两餐,一餐是杂米饭,一餐就是母亲打的擂茶。
母亲打的擂茶,采用的原料有很多,譬如大米、茶叶、生姜、芝麻、花生、食盐和水等等。那时的大米是有限的,母亲一般都是用煮杂米饭的炉锅,利用沾在炉锅里的饭粒、锅巴,灌满一炉锅的水,生火熬成糊状。然后将茶叶、生姜、生熟芝麻和生熟花生米等用擂钵擂碎后倒入炉锅里,边搅边煮,香味十足后便成了擂茶。再配上母亲利用红薯米、玉米和各种豆类等搭配来的杂粮所做成的各种粑粑,以及各种自制的酸辣腌制菜等等,便构成了我们较为丰富的擂茶餐了。
母亲打的擂茶是有讲究的,其中生火用的是柴火。基本上每个星期天或放暑寒假,母亲就会带着我们四兄妹上山,钻到深山老林中捡干柴。那个时候,我们最喜欢跟着母亲上山捡柴火了,因为在捡柴火的同时,我们还可以顺便在山中捡一些野菜野果,或到山间小溪里翻些小蟹小虾,每次出去基本上都是满载而归。
其实,母亲的擂茶中最为讲究的应该算是茶叶了。我记得每年的谷雨前后,母亲就会给我们四兄妹每人配一个背篓,然后叫我们背上背篓跟着她上山去采摘早春茶。那也是钻深山老林,而且林中的茶树都有蛮高的,母亲基本上能伸手采摘到茶叶,大哥、二哥和我的年龄稍微大点,个儿也稍微高点,也能爬上茶树采摘,唯独小妹只能望着茶树干着急。好在母亲的手脚好快,她不一会就给自己的背篓装满了茶叶,给小妹的背篓也装满了,还帮着大哥、二哥和我采摘。回家的路上,母亲那运动式的头发显得很是零乱,还沾着一些干干的树叶和草茎,随着风吹,树叶和草茎在母亲的头上飞舞不停,惹得我们抿嘴偷笑不止。可母亲全然不顾,回家草草地清洗一下之后,便开始忙着制茶。母亲制茶的动作,我相当熟悉,什么杀青呀、揉捻呀、渥堆呀、凉晒呀等等。
母亲的擂茶中还有一个讲究的地方就是用水了。其实就在我们家墙角边十多米处就有一口蛮大的水井,可母亲打擂茶时从不用此水井里的水,她会自个儿挑着一担木水桶到我们家对面三里多远、满是竹山的一处悬崖峡谷边,接一股冰凉冰凉的山泉水回来。
母亲打的擂茶好香、好吃,时常会引来父亲母亲的同事和母亲的学生来打打“牙祭”。他们来的时候,似乎有点儿“不好意思”,不是借着送点新鲜蔬菜来串串门儿,就是借着送点坛子菜什么的来走走……
后来,我们四兄妹都相继参加了工作,也相继成了家,虽说个个都离开了母亲,但不知为啥,母亲的擂茶却时时刻刻吸引着我们。每逢节假日,我们四兄妹就会带着自己的老婆、老公、儿子和女儿“飞”到母亲的身边。而母亲是一位特别善解人意的人,只要我们这群小字辈的回来了,她就会架起炉锅、拿起擂钵,打一钵香喷喷的擂茶出来。母亲的擂茶一直保持着她的原汁原味,稍微不同的是过去的饭粒、锅巴变成了纯大米原料,餐桌上的炒货、糖类、酸辣腌菜和水果类已是极大地丰富了。
可是,母亲后来还是走了。我们再也吃不上母亲打的擂茶了,可母亲的擂茶味儿却一直飘荡在我们的鼻尖、甜在我们的喉舌、暖在我们的心里。不知有多少次,我们兄妹四人相邀到街头巷尾里一家家招牌格外醒目的“擂茶专卖店”去品擂茶,不为别的,就为寻找母母亲在擂茶中的踪迹。
源自:品读安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品味安化配图,图文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