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渠门内路南有一条叫“安化北里”的街巷,路宽有4米多,长度有多米,这里曾经有一个国家机床电器重点企业,叫做“北京机床电器厂”。这是一个年建立的为机床配套的电器厂家。从成立的那天起,安化北里18号就是它唯一的门牌号。这个厂址,原来是安化寺的菜地,这个厂的职工从简易工棚开始,逐渐开发建成了一座座厂房。安化寺没有什么文物价值,哪级政府也没有把它列为文物保护单位,里面也就有几间叫“大殿”的瓦房。
几乎和这个厂同时建立的安化楼,是当时崇文区地标式的建筑,风风雨雨50多年,如今它依然耸立在广渠门内大街上。地铁7号线广渠门内站就设在安化楼前。安化楼东侧1_4层,一直为机床电器厂使用,这里当过单身职工宿舍,办过托儿所,办过销售处,还做过中日合资天田机床维修公司,中联电器集团的办公用房,目前为“广鑫缘商务楼”。曾经在这里工作过的职工,看到这醒目的大字,很是亲切。
站在安化北里的路牌前,沿着箭头方向,向南望去,这里已不见骑着自行车穿着工装的人群,当时千人上下班时壮观景象也是一景。东侧几座高高的住宅楼取代了原来破旧的平房,西侧那几座6层旧楼还在那儿,看起来很熟悉。工厂对面的崇文小学也变成了汇文中学的体育馆。
“安化北里18号”的门牌还在,只不过是挂在了上舍商品楼的大门上。一砖一瓦皆有梦,一草一木总关情。前来,故地重遊的人们总在寻找着什么。终于发现了两株熟悉的树,一柏一槐并排矗立在路边,这是我们自己在厂门口北面栽种的树。冬日的它们,没有什么光彩,它们的默默无闻像是在思念离它而去的亲人,它们顽强的生存着,挺立在这里,要给前来寻旧的人们一个念想。
这两株树南面的位置就是原来北京机床电器厂的大门。
这是在1年年末拍摄的照片。当时的厂名是“北京机床电器厂”。回顾以往,这里最早是“崇文电机厂”,“北京电器开关厂”,还改过一阵“北京机床电器公司”,“北京电器总厂”,但用的时间最长的还是“北京机床电器厂”,改制后的企业名称为“北京机床电器有限责任公司”。有诗云:安化仙风半世秋,机床电器也风流。
来到昔日工厂东院的位置,还会看见东院和铁路之间的老围墙还在,那简易院墙上还留着拆了的办公室白墙。
这是相同位置的旧貌。从左至右,依次是模具车间的热处理组,零部件车间,车队,供应科库房。
工厂职工代表大会后在大门口的合影。右侧被绿色爬山虎掩盖的四层大楼是两个电器装配车间,绕线车间,半成品库,成品库。
这是厂里的营销部门,90年代初期,从西门子引进的低压断路器3VE1,供不应求,销售处门口求购的用户络绎不绝,曾创造了营销业绩的辉煌。
左侧是70年代初建造的军工产品(坦克电器)大楼,后为机械部定点的华北地区电器中心实验站,右侧为配电室。
这是行政保卫部门。
配电室。
迎面的三层楼房,一层是塑料成型注塑车间,二层是党委,厂部办公室,三层是电器研究所。这座楼的后面是模具制造车间。前面的一排平房,是60年代建造的最好建筑,当时为厂长办公室和会议室,后来为工厂医务室。
远看东院大门,挂的还是“中日合作北京阿波罗培训中心”的牌子。大门外左侧的一层是工厂的食堂,每天飘出的饭菜香味,很为周边居民青眯。这座楼的二,三层是生产管理部门。
这是70年代建造的组装车间楼,这里离京广铁路太近,组装工有句诗写道:螺丝改锥组千件,鸣笛震耳乱三楼,是当时工作环境的真实写照。
左侧是供应科的库房。
工厂技工学校小院,门外右侧是锅炉房。
这是计划经济时期,千名职工为国家做过重要贡献的地方,这是多少大中院校毕业的学生,青春燃烧的地方,这是多少职工为之奋斗一生的地方,酸甜苦辣,有艰辛,也有欢乐,有奋斗,也有收获,这是一个永远不会忘记的地方,老的厂房不在了,但这段历史不会淡化。养育,培养我们的北京机床电器厂会永记心中。(本文新照片由张旭昶拍照,老照片由李富江拍照,在此一一致谢)
(投稿人:老城)
赞赏